浅谈创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2009-08-18林慧
林 慧
摘要从拓展教材内容、整合教材资源。改编教材呈现方式、恰当借鉴不同版本教材4个方面,例谈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学难点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教材使用难点突破生物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青岛市作为全国首批新课改实验区,新课改以来一直选用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这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注重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在教材的编写方法上:内容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图片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题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等。
无论哪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都有其教学难点,都有其教学对象的适应性,生物教师应当刻苦研析《课程标准》和新课标教材,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原则、结构、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选用教材的适当拓展、整合、改编、优化,更加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教师自己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力求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适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和自己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水平、学习与思维习惯特征。
多年来,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学难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习情境
1.1创设探究意境,使学生在兴趣中完成探究
教材在七年级下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2个探究实验,这两个实验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施完整的探究实验。考虑到2个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采取了2个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
第一课时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当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出现一段有关“人类正在改变地球面貌”的真实文字资料,继而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动画,并伴有沉重音响效果,使学生们受到强烈的震撼。通过视、听效果创设了探究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着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选定了探究课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材料用具,制定探究计划并实施。
在教师所创设的多样化的探究学习情景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设计出了多种构思新颖、有创造性的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对实验材料进行培养、管理,并及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们在兴趣中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撰写了探究报告。
在第二课时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中,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学生们对整个探究活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交流中,学生们感慨地说:“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学到了一生也不会改变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精神,更是我们克服困难、执着探索的精神。”
1.2创设体验情境,在体验中增强情感
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一节教学难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敬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课前与母亲交流,了解母亲在怀孕期间及分娩时的感受;了解母亲怀孕期间是如何悉心照料腹中的胎儿、母亲怀孕多少个月才生下自己的;了解一组数据(母亲怀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自己出生时的体重)等,课上交流。为了加强体验教学,教师自制了几个10kg左右的沙袋,供给自愿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模拟体验:参与者每人将一个10kg左右的沙袋捆于腰间,在教室内走动,然后谈谈尝试“孕妇”的感受。
学生们通过模拟体验,增强了自己敬爱父母的情感,对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健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感言体现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同步健康成长:
我以前觉得“性”这个字很下流,可现在我觉得“性”是人格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字,才使我们降临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上。
母亲生出我们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学习,争取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尽一份子女对父母的孝心。
2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2.1重组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
教材将“光合作用”内容分述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由于2个章节之间加人“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的内容,学生学习第五章时,感到在内容的衔接上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花较长的时间再现第四章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l的概念和公式,使他们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运用光合作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因课时有限,教师根据学情,将这两个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首先通过多媒体画面(绿色植物、麦浪滚滚)创设问题背景:“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同学们知道这个天然工厂是谁吗?”“又是一幅美丽的丰收景象。田野里麦浪滚滚,每个黄澄澄、沉甸甸的麦穗上都结着饱满的子粒,这些子粒里积累的有机物是哪里来的呢?”“关于光合作用,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学生们提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合作用产物除了有机物以外还有什么?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接下来的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参考课本和教师的示范,分组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至“隔水加热”。因加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演示“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学生继续完成“绿叶在NT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后续步骤,直至出现实验现象。
教师用课件再现实验过程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并用课件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这样的安排使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一节课中得到完整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解决了内容衔接上的困难,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做好相关记录,第二课时进行交流。
2.2调整教材顺序,吭分利用资源
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中,介绍了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发现:马蛔虫的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染色体(由每对中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介绍了1890年德国细胞学
家鲍维里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对多种生物的研究发现: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由于这部分教材没有插图,对刚开始学习遗传知识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又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结合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中的“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进行举例讲解: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时,原来配对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要彼此分离,如1号染色体中的两条要彼此分离,2号染色体中的两条要彼此分离……而原来不配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图文并茂的举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教材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减少了教师多余的赘述,提高了教学效益。
3改编教材呈现方式,直观理解文本
3.1引用高中插图,关注初高中衔接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都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以及食物链的知识,涉及到动物及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其共性,综合性也较强,且与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部分密切相关,只是没有呈现高中教材中“碳循环”、“生物群落”的具体名词。如果只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施教,学生难以理解“物质循环”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可将两这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合并,并引用了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三P101“碳循环模式图”。该图直观表示了“碳循环”的大致过程,也表示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的。通过将初中内容和高中教材插图的有机结合及合理拓展,在没有增加难度的基础上,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2选用网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难
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节中,教材提到“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到两个新细胞中。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只提供了“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和“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图”,如果教师仅用这两幅插图施教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难理解教材文本。教学中,教师选用网络图片,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尽管“有丝分裂”是高中的学习内容,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模式图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自主学习,非常盲观地理解了文本内涵,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关于“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时,教师也可以选用网络图片,如“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繁殖示意图”。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自主学习,能直观理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的教学难点。
4研析不同版本。恰当借鉴组合
4.1改进其他版本插图,与教材文本恰当组合
八年级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节,涉及到的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关于人体的抗原、抗体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性免疫是教学的难点,而教材中缺少直观理解教学难点的插图。教师引用济南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节中,“特异性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该图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教师结合教材,将该图改为“人体对水痘的免疫过程”,增加了“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的图片,增加了文字提示,并制作成分步出示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通过教材文本与其他版本教材插图的恰当组合,使学生直观理解了:“水痘病毒(抗原)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但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水痘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与体内存留的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结合,消灭水痘病毒。”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4.2借鉴其他版本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中感悟
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一节中,“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借鉴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一节中的观察活动“观察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该活动简单易行:两手捏住鸡翅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在骨上的,再次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课堂上,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学生们在“做科学”中理解了“动物如何通过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协作关系完成运动”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