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农村学生对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2009-08-18蒋智兰

中学生物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乡土生物教材

蒋智兰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对农村学校而言,乡土课程资源在丰富性和适切性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教师对生物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使生物课程结构更好地适应农村地区、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

1学生开发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1.1活化教材,开发乡土自然资源

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乡土资源,学习生活中“活”的生物。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也培养了能力,熏陶情感,这样才把教材内容学“活”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昆虫”内容时,正是初秋时分,农村的房前屋后、树林草丛有很多昆虫。课堂上学生抓来了自己心目中的“昆虫”,有蝴蝶、蚂蚁、蚂蚱、蜘蛛、毛毛虫、螳螂、蜣螂、蟋蟀、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甲壳虫……一位男生在自家屋后的山坡上居然抓到了一只体长约5 cm的绿色大蝗虫,简直与课本上的蝗虫模型图一模一样。接着,学生带上自己的“昆虫”走上讲台,介绍抓来的昆虫,并说明它们是昆虫的理由。在学生的相互介绍与相互争辩中,在众多鲜活“标本”的支撑下,学生对昆虫的特点以及昆虫与节肢动物的关系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在课近尾声时,教师照例叮嘱了一句:“课后把抓来的昆虫放回大自然。”这时一位男学生举着手中的蝗虫说:“这是害虫,我们应该消灭它。”由此展开了全班大争论。

1.2内化知识,挖掘自身经验资源

学生都是农家子弟,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四季农村和物产,而且在从事放羊、放鹅、养鸡、养鸭、割草等家务劳动和目睹或参与家人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简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师可经常让学生以“在我的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现象”来促使学生挖掘自身的生活经验,达到学生之间各种经验资源的共享。

例如,在讲植物的“扦插”与“嫁接”时,学生在脑海中进行了一番经验搜寻。有学生说:“种山芋时,是把山芋幼叶植入泥土中的,这应该就是扦插吧”;有学生说:“我小时曾经插过柳树枝条”;有学生说:“我阿姨把石榴树的枝条先埋入泥土中,待出芽后扦插,居然成活了”;有学生说:“我爷爷在种甘蔗时,我看见他是把甘蔗的茎剁成一截一截的,保留关节,埋入土中,这也是扦插吧”。在讲到“嫁接”时,好多学生都讲到了自己嫁接过桃树,但有一位男学生讲得特详细,他说曾经看到自己的父亲把一棵桃树嫁接到了另一棵野桃树上,并模拟了他父亲嫁接的具体的过程。通过该学生的讲解,顺利地带出了学生所要了解的“接穗”和“砧木”的知识点。

1.3立足生活,开发动态生活资源

教材的知识体系讲求完整性、逻辑性、通用性,教材内容预设性较强,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所面对的生活资源都是相当丰富的,学生经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而这些新发现所伴随的知识点学生或许早已学过,或许还没学到,因而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所以书本上所应教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能拥有的生活资源难免会不合拍。教师应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摆脱教材体系的束缚,让教材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动态生活资源的开发。

教师可把每节生物课上的前3min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话题,交流彼此生活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新发现、新感悟等。从学生的能力提升、情感培养来说,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将是终生有益的。

例如,有学生展示了他抓到的装在网兜里的壁虎,并介绍了他的一个新发现:“它正在脱皮,已脱到尾部了”。有学生展示了他在上厕所路上捡到的一只蜒蚰,并介绍说“这是一种害虫,专吃植物的嫩叶、嫩芽”。还有学生则手拿刚采到的稍泛黄的树叶走上讲台问:“为什么树叶从春天到秋天,会由绿变黄呢?”大部分学生还真被问住了,因为这个知识点他们还没学到,需在2星期后才会涉及。而有时,学生会针对交流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蜒蚰是爬行动物还是软体动物呢?”虽然学生没学到,但却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再如,一位七年级的学生在提到无花果吃的是花还是果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了他从百科全书上查找到的有关无花果的资料信息。通过他的讲解,其他学生明白了,原来无花果是会开花的,只不过它的花躲藏在囊状肥大的总花托里;吃的无花果不是果实,而是它膨大成肉球状的花托。并且他还拿出了一颗从他阿姨家无花果树上采下的青色无花果,用刀切成了两半,展示给下边的学生看。看着他工工整整的资料摘抄以及带来的实物材料,连教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1.4放飞思维,开发学生问题资源

学生的问题资源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课程资源。农村学生的问题资源也有着明显的乡土性和一定的差异性,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问题资源,并让不同的问题资源在学生之间共享,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次对“农村学生开发与利用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中,调查:“你能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释你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农村生活中所发生的生物现象吗?试举例。你能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农村生活中提炼出一个与我们生物学科有关的生物问题吗?试举例。”结果发现将近2/3的学生无从下笔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从生物书上抄一个问题以敷衍了事。学生也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于是全校七年级学生便展开了多期“我的问题我来提,你的问题我来答——农村学生自创的十万个为什么(生物·乡土生活篇)”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从刚开始的提不出问题,到后来的一人同时提几个问题。其中不乏许多看似简单却很精彩的问题,如水稻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水来养?为什么不能少用些水?谷物成熟后为什么大多是金黄色的?为什么一粒小麦会长成一大捧小麦?为什么小鸟会飞而鸡不会飞?为什么在绿豆叶上会出现很多毛毛虫呢?蝉为什么在夏天叫而不在秋冬季节叫呢?……其中有一位被其他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却特有精神,一口气提出了“为什么小鸡不会游泳?为什么狗会捉野兔?为什么狗会咬人?为什么树到了冬天就不发芽?”等一连串问题。每期的问题汇集后都会张贴在教室墙上,供学生自己选择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当然这些问题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学到过,但学生一般会通过查找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询问家长大人,或者自己实地观察等不同的途径试着进行解答。

1.5自主学研,开发乡土人文资源

农村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农村还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如民间传说、民风民俗、乡事乡情、传统手艺以及充

满智慧的农谚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虽然与所学生物教材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学生需求的,感兴趣的,不妨由学生自主学习并研究,自编一本属于他们的乡土学材,给生物学习加入一些人文气息。

例如,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通过搜集资料与家人的访谈,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乡土学材,如《乡土采风·生物篇——民风民俗》、《乡土采风·生物篇——乡土方言》、《乡土4采风·生物篇——乡土谚语》、《乡土采风·生物篇——乡土歇后语》、《乡土采风·生物篇——乡土胜景》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统一生物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身边的与生物学科有关的乡土文化。

2引导学生开发生物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教师应平等参与、适时引导。一方面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以一名“特殊学生”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参与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又应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对学生就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其二,教师应及时评价、积极评价。本着“可奖可不奖时,奖;可罚可不罚时,不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对生物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完全应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从中能够得到快乐。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闪光点,通过打五角星、打分数、发奖品等形式作出及时的评价、多种形式的评价。例如学生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开发可建立“学生生物学科课堂表现评价表”,为了加强学生在生物乡土课程资源过程的合作精神,教师可对每一实验小组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对这组成员开发的生物乡土课程资源作出评价后及时收入其所在的“成长记录袋”。教师可把学生。开发出的生物乡土课程资源汇编成册或制作成像片或其他作品,而后以奖品的形式发给开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小组。

总之,乡土课程资源是农村学生的宝贵财富,农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开发生物乡土课程资源的过程,为农村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基于教材的学”转化为“基于资源的学”,从而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体性。同时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认同感,热爱自己的乡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进而养成用好科学改善农村环境与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乡土生物教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