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区域高中生生物探究素养调查研究
2009-08-18邓过房
邓过房
1调查研究背景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均译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使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别。那么,科学素养是指什么呢?
对此,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米勒教授对科学素养的这一界定已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并日益成为各国测定和比较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参照。现在,生物科学素养成了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学生的探究素养现状是如何的呢?是否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所处的探究学习环境又是如何的呢?
下面以深圳市某中学为个案,对该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从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技能、探究习惯和能力、探究学习环境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4份。
2调查方法与对象
2.1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
本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该校高一、高二2个年级的15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3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3%和97.8%。调查样本基本特征如表1、表2所示。
2.2数据处理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和相关统计处理,主要从信度和描述性统计等方面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问卷设计整体情况
在统计学上,一般认为,信度系数为0.60~0.65认为不可信;0.65~0.70认为是最小值可信;0.70~0.80认为相当好;0.80~0.90就是非常好。经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后,调查问卷整体信度值为:0.816,说明这份问卷的信度非常好,得出的数据值得信赖。
3.2探究意识素养
3.2.1探究兴趣素养
在“你对探究性学习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有67.9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同时75.4%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探究性教学,如图1、图2所示。这些说明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校也很有必要开展对探究性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相关研究。
但是,只有29.9%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和同学、教师交流,这说明了该校整体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并不是很强烈,参与这种教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可能与学校、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有关。
3.2.2主动探究素养
在“主动探究意识方面”的调查中,31.3%的学生具有主动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意愿,有55.2%的学生虽然愿意进行合作学习,但并不是主动要求的,而是在老师提出后才参与,此外还有13.5%的学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如表3所示。
这说明尽管该校学生具备比较强的探究兴趣,但主动探究意识并不是很强。因此,该校教师应该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与技巧;学校也应该积极营造轻松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和良好的环境。
3.2.3探究意志素养
在探究意志品质这方面,主要从学习困难和实验困难这两大问题研究。其中,学习困难方面,32.1%的学生有经常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刨根问底的习惯;但在实验困难方面,仅有15.7%的学生,在实验遇到困难时,仍然坚持不放弃,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不同形式的放弃,其中“问老师,不能解决便放弃”这一形式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6.3%。
这几组数据很好地说明该校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较好的探究意志品质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该校高一、高二2个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少失败体验,因此在进行艰苦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容易产生挫败感,持续性不强;同时,该校学生也很依赖教师,过分相信教师,探究的主动性还比较欠缺。
3.3探究方法素养
3.3.1收集信息的素养
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时,除了部分学生不太依赖固有教材和复习资料,(其中11.9%的学生利用互联网,5.2%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仅有的1.5%学生会考虑到利用专业参考文献),绝大部分(81.3%)学生还是仅仅习惯现成的教材、课堂笔记和学校订的复习资料,如图3所示。
这充分说明该校学生学习方法依然保留在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上,更多的是只能解决课内问题;该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很完备,图书馆资料也很丰富,但很多学生还不太习惯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课外手段获取更多信息,主动地进行自我的学习、钻研。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鼓励而且有必要辅导学生去利用好这些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3.2合作探究素养
73.9%和62.7%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对待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学生的发言,90.3%的学生在小组合作,遇到不同意见时,会妥善处理,与小组成员相互探讨、商量。
这说明学生还是很重视合作学习,基本具备合作探究技能,教师以后需向深层次的合作探究方面引导。
3.4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素养
3.4.1探究习惯素养
46.3%的学生当学习上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向教师求助;29.9%的学生与同学讨论各种问题,
这说明该校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与同学相互讨论和师生交流的良好习惯,但是学生欠缺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还不太习惯于自己去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思考和解决。
3.4.2质疑和创新素养
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经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而且只有14.2%的学生敢经常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另外,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能发现他们的不足;也只有15.7%的学生能够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错误。这说明该校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还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培养。
3.4.3理论联系实际素养
在“你是否运用过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与生物学科有关的问题”的调查中,20.9%的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这类问题,48.51%的学生偶尔解决过一次,而只有25.37%的学生表示经常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另有5.22%的学生尝试过,但没成功。
这说明该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比较差,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理论、书面知识层次上。这是探究性素养培养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3.5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
3.5.1探究内容选择性
在探究内容选择上,主要从实验选择和选修课,即校本课程这两方面来调查研究的。其中在涉及“实验选择类型”时,选择书本现有实验、科学史经典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基本上各占三成。关于“选修课的选择”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动手实践型”,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知识拓展型”、“传信研究型一”。这些都足以说明该校学生喜欢的探究内容还是很广泛的,可选择面大。这也为该校将来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提供探究机会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很少提供相应的机会,让他们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11.2%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提供相应的探究性学习机会,可能是因为学校培优需要,而选择了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学习,给了相对较多的机会。
从课堂上看,50.5%的学生经常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65.7%学生经常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是还没有建立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看,50%的学生喜欢师生互动、平等的教学方式;23.9%的学生喜欢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21.6%的学生喜欢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另有4.48%的学生不确定。这说明学生还是很喜欢探究性教学,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期待,兴趣也很高,为该校将来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带来很好的机会。
4讨论
4.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针对该校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还比较差的现状,建议该校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
首先教师要敢于质疑,要有新思路,尤其要通过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具体途径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2)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3)来自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其次,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情境等。
4.2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探究式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它是一种将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发挥着各自的能动性,充分发表着个人的观点和建议,他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活跃的积极探索者,可以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实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而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有力支持者。
4.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由于受到生物课时数和应试教育的限制,课外活动在该校进行得较少,而课外活动应该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补充。因此建议该校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4.3.1综合开发选修课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是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途径。选修课的内容除反映学科知识外,更要渗透科技知识,反映新的科技成果,体现STS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教师结合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设“生活与生物”选修课。其内容包括:衣、食、住、行与生物;环境与生物:生产与生物;保健与生物等,体现了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4.3.2对生物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验证实验和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但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拓展实验的内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对实验的延伸,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而提高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已逐渐成为广大生物教师的共识。因此,探索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延伸和拓展生物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尝试。
首先,促进教师要进一步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
其次,探究的选题要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用理论解释现实。
再次,要注重探究过程。学生有效的探究是指学生本身真实的内在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对学习充满信心)。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
4.4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挖掘各种潜能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调查情况来看,该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参与精神,对学习的内容缺少精加工。主动思考少,提不出或不能发现问题。被动接受任务多,系统归纳总结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差,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的心理倾向和风格。有的学生习惯于跟教师学;有的习惯于等吃现成的;有的学生习惯于自学;有的学生习惯于在集体中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改变学习习惯,变接受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学为合作的学。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代替和否定旧的学习方式,而是对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扬弃,一种发展。另外,针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