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当代新闻编辑的把关作用

2009-08-17姜文姬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3期
关键词:陈斌假新闻新闻记者

姜文姬

自2001年起,由上海《新闻记者》杂志社每年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算来已历时8年之久,先后有80件“客里空奖”新闻作品榜上有名,抗战8年,终获胜利,然而新闻打假整整8年,却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假新闻仍然频频出笼。“十大假新闻”所涉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娱乐等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近几年来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入手,透视当代新闻编辑把关作用的缺失状况。

“十大假新闻”的共同特点

综观近几年的“十大假新闻”,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新闻来源含糊。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媒体只有拥有广泛强大而且值得信任的消息来源,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①但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一些媒体的编辑在刊发稿件时对新闻来源的出处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一些新闻来源含糊的稿件得以蒙混过关。如2008年“十大假新闻”《上海方言“嗲(diǎ)”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孙中山是韩国人》②的信息均是来源于网上的博客、帖子或是转载自网上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实信息源:如2005年“十大假新闻”《布什要卖掉夏威夷》③、2002年“十大假新闻”《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④同是来源于一份专门编造荒诞故事、博读者一笑的美国超级市场小报《世界新闻周刊》;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⑤消息来源于记者的几个朋友酒桌饭局上的一席话……

新闻失实更具隐蔽性。从历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看,新闻事实中往往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使人们不易识别。而作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像侦探一样,证实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从而判断它是否属于新闻的范畴,而不能仅仅成为符号信息的中转站。2008年“十大假新闻”《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⑥,其实六旬老人只是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而已,并非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记者在新闻事实中“兑水掺假”,新闻编辑对此麻痹大意,从而导致新闻事实失真。2006年的“十大假新闻”《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⑦同样对新闻事实进行“偷梁换柱”,把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室将制作人体标本时所切除的尸体碎片误写成一起杀人碎尸案,这些假新闻都是在具备某种新闻价值要素的真实事件上进行“添油加醋”,从而导致事实失真,其更具隐蔽性。

完全杜撰的假新闻增多。综观“十大假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完全杜撰、无中生有的新闻越来越多。2007年的“纸馅包子”事件平息不久,就在中宣部三令五申强调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时,一些媒体依然不能抵制虚假新闻,在2008年“十大假新闻”中,《济南铁军探路映秀 两人牺牲》、《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⑧两条新闻都是无中生有、纯属杜撰。

传播学者巴斯提出的“双重行为把关模式”认为,在信息流程中,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可以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第一个把关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是以编辑为代表的。但不论是新闻还是其他信息内容取舍,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要经过编辑的把关。而编辑的把关活动要比第一阶段记者的把关活动更有决定性作用。⑨由此可见,“十大假新闻”的面世,很大程度上是新闻编辑把关作用不到位而导致的后果。

新闻编辑把关作用缺失的表现

透过“十大假新闻”,我们看到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把关作用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新闻编辑把关意识的缺失。新闻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但事实上,众多假新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些新闻编辑在新闻把关方面的意识是极其淡薄的。从“十大假新闻”中可以发现,现在的许多稿件都采取了“拿来主义”,或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网上下载”、“剪贴复制”,如《上海方言“嗲(diǎ)”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孙中山是韩国人》、《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生前高考作文获得满分》⑩、《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等,从中我们发现一些新闻编辑很少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而进行查证。

新闻编辑责任感的缺失。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宣传思想、引导正确舆论的重任。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要求新闻编辑作为把关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要以对党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但从当前媒体竞争的现实来看,媒体把独家新闻、热点新闻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而社会责任感则抛在了脑后。从“十大假新闻”中,我们发现多数稿件都是具有轰动效应的“争奇猎怪”之作,如《纸箱馅包子》、《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

新闻编辑严谨工作作风的缺失。做记者的贵在发现新闻,做编辑的则贵在审视新闻。如果说记者的失误,还有后一道工序可作补救,那么把关人的任何失误,却是怎么也补救不了的。新闻编辑不能有一点马虎,要善于发现问题,否则将为假新闻的出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的假新闻《济南铁军探路映秀 两人牺牲》,其新闻真实性暂且不论,单就文字而言,“险象环生”错成“现象环生”;“队形”错成“队型”;而“某官兵”一词,更不知其所指,究竟是“官”还是“兵”?一篇不足300字的报道中,错字连篇、语义含混,这样的新闻怎能通过编辑的把关?又怎能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编辑相关知识的缺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领域,新闻编辑面临的就是领域更加宽广的知识海洋,如果不注意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假新闻便会成为漏网之鱼,轻易蒙混过关,如《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微波炉是恐怖杀手》等科技类的假新闻都是由于新闻编辑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而造成的。

对策及建议

要彻底杜绝假新闻,从终端控制来说,必须解决把关人把关作用缺失的问题,除了建立完备的新闻保障机制外,全面提高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强化新闻编辑的把关职责,从制度保障和编辑业务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抵制虚假新闻。

建立完备的新闻保障机制。要杜绝国内媒体“十大假新闻”的频频出笼,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假新闻的防控机制和假新闻发现后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的防控机制可以将新闻编辑的把关压力与责任层层分解到把关链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形成有效的把关群体;而自上而下严格的事后责任追究制,则使假新闻的制造者及把关人受到法律法规的惩戒,从而规范新闻市场,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全面提高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报纸版面、电视栏目将越来越多,加上假新闻本身来源含糊、失实、隐蔽性高等因素,全面提高新闻编辑的自身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提高新闻编辑把关的专业水准,包括加强政策理论和新闻业务知识的学习。其次,要重视知识的全面学习,新闻编辑要博览群书,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为自己加油充电,要特别重视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历史和国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强化新闻编辑的把关职责。媒体对于发布的新闻,就像厂家要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一样,必须负责。新闻编辑作为质检员,一定要强化自身的把关意识,首先要把好舆论导向关。新闻编辑通过稿件的取舍把握舆论导向,编辑在选稿时,应站在党性立场及人民的立场上,以政策为依据,把新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比较、分析,从而决定舍去那些假的、丑的、错误的、无意义的信息,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其次要把好事实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编辑要把好新闻价值各要素的关口,尤其是报道中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必须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这是防止假新闻出笼至关重要的一环。再次要把好文字关,确保新闻语言文字规范、准确无误。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在编发稿件时,要特别注意词义的差别及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掌握好分寸。

注释:

①马少华:《匿名消息来源消蚀媒体公信力》,《中国青年报》,2002-11-26。

②⑥⑧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8(1)。

③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6(1)。

④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3(1)。

⑤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2(1)。

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7(1)。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贾亦凡、陈斌:《新闻记者》,2005(1)。

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陈斌假新闻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OPTIMAL CONTROL OF A POPULATION DYNAMICS MODEL WITH HYSTERESIS*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Holographic Entanglement Entropy: A Topical Review∗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