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的拴娃娃

2009-08-17田学龙

辽河 2009年8期
关键词:娘娘妈祖泥塑

田学龙

天津的拴娃娃习俗由来已久,而且独具特色,别有情趣。

外地人到了天津,要想打听个人,打听个路,见了中老年男性最好不要叫大哥、大兄弟、大叔、大伯、大爷之类的称呼,总之,不能带那个“大”字。假如你那样称呼了,人家很可能不高兴,说不定什么也不愿意告诉你。这是为什么呢?这缘于天津源远流长的拴娃娃习俗。

天津的拴娃娃是一种古老的祈子习俗。所谓拴娃娃是指想生孩子,特别是想生男孩的夫妻到天后宫的妈祖娘娘神像前烧三炷香,磕三个头,许下心愿,然后趁人不注意,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布条把妈祖神座四周摆放的小男孩泥偶瞅准了一个,拦腰一系,迅速地揣入怀中,扭头就走,而且一边走,一边还得轻声念叨着:好孩子,跟妈妈回家。拴娃娃的“拴”字用得很传神,取其拉了就走的意思。

拴娃娃的过程有点像小偷做贼。当然,是那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式的做贼。你需要事先相中要拴的娃娃,这很像小偷“踩点”。在香烟缭绕仙乐飘飘信众云集的大殿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要把这一切做得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滴水不漏、旁若无人确实需要胆量、智慧和技巧。神灵你是瞒不住的,头顶三尺之上,妈祖娘娘正笑眉笑眼地看着呢!关键是要瞒住那些善男信女,因为,在拴娃娃的过程中一旦被别人看到就不灵了。实际上,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妈祖殿中几乎所有的香客甚至包括殿中的执事都会视而不见地配合你拴娃娃的。尽管如此,还是要做得很认真、很神秘、很迅速,万一被谁无意中撞见了呢?!

拴娃娃的红布条是小泥娃娃新妈妈腰间系的红腰带上撕下来的一小条。为什么非得要新妈妈红裤腰带上撕下来的一条不可呢?说法不一。最多的说法是:红布条象征孩子的脐带,取母子连心之意。

妈祖殿中的小泥娃娃一律是赤裸的小男孩造型。小泥娃娃形象逼真生动,表情欢快喜庆,色彩光鲜艳丽,比例恰当适中。小泥娃娃的神态各异,坐、卧、立、走无不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男孩子顽皮、活泼、可爱的天性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使人爱不释手。有意思的是,小泥偶对男孩子的性别特征作了夸张的、艺术的处理,其裆下那硕大的一“嘟噜”使人忍俊不禁。

小泥娃娃被拴回家中就成了这个家庭的长子。如果妈妈嫡出了亲子,亲子起名字也要从那个“长子”往后排。这就是天津中老年男性为什么不喜欢被别人冠以“大”字的原因。原来带大字的称呼往往是指家中的泥偶。看过津味电视剧《血溅津门》的观众也许对描写和揭露旧天津卫地痞流氓、汉奸恶霸头子袁文会的情节还有些印象。别人称呼这个“大混混”时一律得尊称“袁三爷”。其实,袁文会在自家排行老二,他就是从泥娃娃那排下来的。所以,天津的泥娃娃又叫娃娃大哥或娃娃哥。

拴娃娃的夫妻都要从妈祖娘娘的神座拿小泥偶,那小泥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这些小泥偶也沾了妈祖娘娘的仙气,从天而降,因而取之不尽?当然不是。

小泥偶被拴回家以后,一旦妈妈怀孕产子,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再到妈祖娘娘前还愿。所谓还愿就是要把当初在妈祖娘娘面前许下的愿一一兑现。它包括:捐善款、放生、施舍等等。最重要的是再买不少于三个小泥偶放回到妈祖娘娘的神座前,以方便其他祈子的人们拴娃娃。因而,妈祖神座四周的小泥偶娃娃是永远拴不完的。

到哪去买小泥偶呢?天后宫大门前卖小泥娃娃的店铺、摊位比比皆是。心灵手巧的泥塑艺人怎能错过这大好的商机。再说了,这也是急人所急,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呀!天津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名闻遐迩,誉满中外,可能和天津泥塑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畅销的市场不无关系。

被新妈妈拴回家中的泥娃娃成了家庭的成员。首先,要给泥娃娃起一个随父姓的名。讲究的人家除了起名外,还要起字和号。一般的家庭也要起大名和小名,平时叫小名,以示亲切。所起的小名一般都冠以“大”字,像“大宝”、“大喜”之类的。其次,要给光腚的小男孩做四季应时的衣服。初被拴回家中的小泥娃娃有半尺大小,这就决定了衣服的小巧和精致。别看是个小泥偶,冬棉夏纱,从头到脚,里里外外一点也不含糊。最有意思的是,每到吃饭时,还要给这个不在编的家庭小成员摆上一副碗筷呢。做小泥娃娃的父母真不容易,真有爱心,真是视同己出。

过了农历的腊月三十进入正月,孩子们就都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身量长高了。小泥娃娃当然也不例外,他也会长大、长高。这是怎么回事?真有如此神奇的事吗?当然有!不过,他不是自己长大、长高的,而是被爸爸、妈妈抱到天后宫,求泥塑艺人帮助长大、长高的。这一过程叫做“洗娃娃”。

天津天后宫腊月年间的洗娃娃是最为热闹红火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试想,成千上万对拴娃娃的夫妻,抱着裹得严严实实“大宝”、“大喜”之类的泥娃娃儿子,从天津市的四面八方朝天后宫涌来,是何等的壮观啊!

洗娃娃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达到高潮。天后宫门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所有的商家店铺都张灯结彩顾客盈门生意火爆。但最门庭若市的还是要属洗娃娃的摊位和店铺。

洗娃娃的“洗”字取其洗礼的意思,所谓洗娃娃其实就是换一个体态大一些的泥偶。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一换了之。

泥塑艺人先小心翼翼地把泥偶的小衣服脱下,然后表情严肃地把泥偶粉碎、过筛,再掺上水、蜂蜜、棉花和其他粘合剂之类的东西和成泥,最后,他从早已备好的大块泥料上揪下一块与刚和好的新泥合为一块。合二为一的泥塑坯料再经过艺人一通摔、打、捶、揉,才算备好了。

泥塑艺人把备好的泥塑坯料用一块湿毛巾盖上,并不急于动手,而是不慌不忙地做他的准备工作。只见他一边把刻刀、竹片、毛刷、颜料等等工具、物件整齐地摆放在案子上,一边和顾客夫妻家长里短地搭讪着,而且在搭讪的过程中还不时地瞄瞅一眼顾客夫妻。

泥塑艺人开始认真地、投入地、全神贯注地工作了。泥塑艺人低着头,凝神屏气一言不发,紧张而有秩序,完全像一位医术娴熟的外科大夫。只见他不断变换地使用案子上摆放着的“十八般武器”。捏、挑、压、剜、刮,搓、拍、剪、挖、扎,既有条不紊,又叫人眼花缭乱。与医生不同的是,艺人每完成一个动作,都要轻轻地或重重地吹一口气。

经过大约一个时辰的紧张工作,一件泥塑作品在艺人手中基本完工了。说基本完工是指还有“阴干”和“彩绘”两个环节尚未完成。基本完工的泥塑娃娃就已经栩栩如生了。栩栩如生的泥娃娃就已经带有“爸爸、妈妈”家族的神韵了,就已经带有爸爸、妈妈长相的特征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已经很“随”他的爹娘了。原来,泥塑艺人看似无关紧要家长里短的搭讪和漫不经心瞄瞅都是有目的和有用意的。

顾客夫妻已经满意了的泥塑娃娃活灵活现地摆在案子上,尽管喜不自禁,爱不释手,但也不能马上抱回家。还有两道工序呢!只好千恩万谢的同时把价格不菲的、白花花的银子心甘情愿地掏给人家,并约定取娃娃的时间。

家境殷实富裕的人家每年都要洗一次娃娃。几十岁、上百岁的泥娃娃都是被晚辈抱来洗的。这样的泥娃娃体态硕大,老态龙钟。但无一不是干净利落,福态万千。说来也奇了,凡家中有泥娃娃的家庭一般都比较殷实富裕,不知道是因为有了泥娃娃才殷实富裕的,还是因为殷实富裕才拴得起泥娃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天津的拴娃娃习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几乎和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初建天津妈祖庙同时兴起,并传承至1966年的文革开始。几百年的兴盛不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成因和背景。总的来说,是和人们的观念形态、医疗水平、心理暗示,压力转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天津的老百姓已经把从妈祖娘娘身边拴来的泥娃娃当作家中的吉祥物或高照的福星了。

现在,天津天后宫妈祖娘娘神座四周已经没有了可供祈子夫妻拴娃娃的小泥偶了。但宫院大门外泥人彩塑摊位和商铺仍然林立而兴隆。如果谁愿意花价格不菲的人民币,不出一小时,心灵手巧的泥塑艺人就会“克隆”出一个与顾客相差无几的彩色泥塑来。当然,融入了现代工艺技术的泥塑已经不用再现和泥,更不用再等待阴干了。小泥偶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转换为彩塑工艺品,成为中外游客争先购买、收藏和馈赠的礼品了。

猜你喜欢

娘娘妈祖泥塑
一线光阴入洞中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不做寿
泥塑作业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