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启示》的几点异议

2009-08-17范晓蔚

档案管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复制件刘文观点

范晓蔚

摘要:2007年《档案管理》第3期刊登了刘东斌先生《“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启示》一文。本文针对该文的有关观点提出几点异议,具体围绕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区别与联系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字: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关系

2007年《档案管理》第3期刊登的《“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启示》(以下简称《刘文》)在“档案形成在前”说的基础上。对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进行辨识,《刘文》认为: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又指出几种电子文件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无疑是个具有创新意味的理论设想。并试图颠覆界内对档案与文件以及档案学理论的既定认识。仔细研读《刘文》,不禁产生许多疑问。对“档案形成在前”说更是疑惑重重。在此,笔者简单谈谈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不当之处,请刘先生指正。

1浅析档案形成在前说

《刘文》是基于之前的《论档案形成在前》(以下简称《论》)中的“档案形成在前”说的前提下展开论述的,因此。有必要在此对“档案形成在前”说作简单评述:首先。关于文件与档案的定义。《论》一开始引用了《档案学词典》中的狭义文件的概念和陈兆禊、和宝荣主编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中的档案定义;然而在后文的展开论述中,又将档案理解作文件的前身,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将档案具体为定稿及之前的底稿、原稿、原本、原件等,文件则是定稿众多的复制件。显然。前后对文件与档案的理解不一致,像是作者随意的在定义文件与档案,更是在模糊文件与档案的界限。从档案利用的角度看,用户利用的往往是最后的定稿,而不是定稿之前的一些草稿、底稿等。若按照《论》的说法,那么用户利用的不仅仅是档案,还包括了文件。所谓的档案利用也存在着内涵界定的问题。其次,关于文件的记忆功能问题。《论》中强调文件只是办事工具。不具备记忆功能。文件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其形成者行使职能、处理实际工作的需要而被制作的。为了发挥命令、指挥、控制和传递信息的效用,作为办事工具的文件。必定记载着被执行的事情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若没有承载这些信息,文件又如何能实现作为办事工具的执行作用呢?

2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区别

《刘文》中电子文件采用的是冯惠玲教授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的定义,即:“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界内对电子文件虽然有多种不同定义,但都不偏离电子文件形成的三大要素,《刘文》中的定义也不例外,即:第一,电子文件仍属于文件的范畴:第二,电子文件是由数字设备产生和处理的。它的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第三,电子文件采用代码形式记录信息。这与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电子文件的定义——“以数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大致相同。

《刘文》中将电子档案定义为:在计算机系统中生成的以代码形式记录的档案。而根据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电子档案指的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产品和软、硬件说明。”也就是指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而并非如《刘文》中所指。电子文件的出现,使得档案载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纸质档案逐渐向电子档案过渡,但这并不影响到电子文件时代文件与档案的关系,文件与档案是不同时空不同价值的表现。而看《刘文》中的定义,电子档案不存在转化问题,一经形成便是档案,这正是基于“档案形成在前”说前提下引出的电子档案形成在前观点。对于“档案形成在前”说提出的“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的复制件”这一观点,仅是基于“档案是记忆工具,所以形成在前”以及“档案之义形成在前,而文件之意产生在后”这两点,不但这样的观点其理论基础本身存在问题,而且更是作者以随意定义的方式来理解文件与档案以及两者关系。在这样没有支撑力的观点下给出的“电子档案”定义必然有其片面之意。

2.1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刘文》中提到“在信息时代,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仍然有区别”,但是却将这种区别放在“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下去理解,从“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的观点推出“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的观点。对于这样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原因在于:第一,如前所述,刘先生坚持的“档案形成在前”说仅只是在否认了文件的记忆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档案之义先于文件之意”,即“档案形成在前”,文中虽然引用了文件与档案的定义,但展开论述时又将定稿视为档案,将档案的复制件视为文件,这样随意定义文件与档案,不得不令人对其所持的“档案形成在前”说产生怀疑。第二,片面理解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否认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都具有“原始记录”性,这是档案的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但不能说保存“原始记录”的就是档案,就是原件。而文件也不是在需要办理或执行时复制档案原件而成的,文件是为了相互联系和处理事务等实际需要,进行记录、固定和传播的一切信息材料,“档案的复制件”并不是其本质。

在电子公文的拟稿、审核、定制、签发这一发文流程中,也即稿本的形成过程中,《刘文》认为形成的不是文件,而是档案,认为从公文拟稿开始到确定文号这一过程的完成就形成了档案,而印制红头文件的程序也就是归档的程序,只是在复制档案形成文件,以发往各个部门办理执行,文件只是档案的最后稿本的复制件。归档只是保存档案的管理手段,不是档案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对于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刘文》否认了一开始的电子文件的形成,认为电子文件的设计形成实际就是电子档案的形成,因为从设计形成到最后销毁,所谓的电子文件始终都没有离开档案人员的视野和管理,也从未发生过办理事情,更未发挥过现行作用和被用于执行过。对于两个流程会有这样的理解,正是由于对文件与档案两者关系的片面理解所致。电子文件还是文件的范畴,电子档案也还是档案的范围,只是各自载体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方面。从文件到档案,就如从蝌蚪到青蛙,两者互有联系,但又有区别,是不同时空的不同价值表现。

2.2电子文件也具有记忆功能

《刘文》认为“电子档案是记忆工具,电子文件是办事工具”,“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只有其内容信息,而没有其产生的背景信息”,对于电子文件来说,“只要有内容就行,不需要鉴定其背景、结构信息,更不必管其代码、格式如何”,也就不需要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和使用。对于《刘文》所提的观点,在这里需

猜你喜欢

复制件刘文观点
纸质复制文件材料归档标记方法研究
观点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乖僻自是,悔悟必多
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论网络环境中首次销售原则的扩大适用*
论网络环境中首次销售原则的扩大适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版权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JJD820004)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时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博士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资助。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