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收入差距大幅扩大的危险
2009-08-17
宽容的货币政策又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效应。这提醒政府:此种政策不可能长期使用,否则,收入差距将会持续扩大。
中国社会本已相当大的收入差距,随着政府采取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迅速扩大。这一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扭转,将带来重大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两个调查统计数据的奇怪地背离,就显示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表明,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和8.1%,近10年来首次超过了GDP增幅。在经济衰退时期,这样的收入增长数字真的让人很兴奋。
然而,中央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2季度城镇居民当期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两个数据相背离的技术原因是,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而不包括一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因此,上述两个数据的背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就业者收入增长呈现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趋势:纳入统计范围的部门的员工收入确实在增长,但未被纳入此统计范围的就业者收入可能在下降,至少是相对下降,或者说,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收入在下降。从经济学理论上说,这两个相反趋势的发生带有一定必然性。
关于目前是否已经发生通货膨胀,由于对通货膨胀有不同定义,因而,经济学界存在一定争论。政府和主流经济学家从物价总水平的角度看待通货膨胀,因而,一般不认为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最多只是有通货膨胀的隐患,因为,物价总水平目前并无上涨。因而,政府近日也明确了继续原有政策的态度。
尽管如此,一个必然对经济体具有重大影响的事实却已经发生了,那就是,政府已经大量增发了货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指导下,已经大量增发了信贷。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总量已经达到2007、2008年两年的总和。
这一事实本身必然具有重大而广泛的经济后果,这种后果有正面的。比如,随着大量信贷投入政府选择的项目,宏观经济似乎已经企稳,甚至已经呈现出某种向好的迹象。
不过,这种后果也可能是相反的,因为,多发的货币不是一次性均匀投入经济体中,而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渠道进入经济体的。可以想象,最早获得增发货币的是银行本身,及其他金融企业。随着将是政府支持的其他企业,因为,政府会要求、指导银行向这些企业增发信贷,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包括房地产业等。
由此,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幅度上涨,于是,价格相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说,经济体中,不同部门的物价呈现为不同、甚至相反的变动趋势。具体地说,过去半年来,在中国经济的一极,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在剧烈地上涨,股市已经上涨一倍。因此,资产价格的上涨是明显而强劲的。然而,在经济的另一极,制造业与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这里的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两者相互抵消。物价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但是,经济体的相对价格结构已经打乱。
货币增发的这种非均匀性也意味着,超常规的货币增发与信贷的爆炸性增长,总会导致全社会的收入相对结构发生变动。因为,新增信贷意味着企业所支配的资源增加,员工的收入自然会增加。不同行业、企业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幅度获得新增信贷,这意味着,其员工也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幅度获得新增收入。从长期来看,随着政府多发货币,所有人的收入都会较正常情况增加,但是,不同人群增加的幅度、总量将会不同。具体地说,一般呈现为穷者相对愈穷、富者相对愈富。因为,低收入者所在行业、企业获得新增信贷的机会大大小于高收入者所在行业、企业。
也就是说,政府超常规地增发货币,商业银行超常规地增发信贷,将会形成财富的逆向再分配效应。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实:财富较多者由于房价、股价上涨,财富大幅度增加。但就业于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及农业的劳工,却因为工资降低或失业而丧失了收入来源或收入降低。社会本来就存在的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了。
面对宏观经济衰退,按照一般理论,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这种十分宽容的货币政策又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效应。这提醒政府:此种政策不可能长期使用,否则,收入差距将会持续扩大,而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并且成为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如果这一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损害经济增长的长远前景,更有可能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