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角杨沛宜”的演艺之路

2009-08-17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歌唱祖国开幕式女儿

陈 辰

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首童声版的《歌唱祖国》,使人们记住了这个如歌声般纯净的“幕后天使”——7岁女孩杨沛宜,也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个“平凡”女孩的生活轨迹。

奥运会后,原本平凡的杨沛宜在一夜之间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新学期的全校开学典礼上,杨沛宜站在台上再一次唱起《歌唱祖国》,校长激动地将女孩高高抱起……

平时,学校里总有高年级的同学对她指指点点,中午吃饭时不少人围着女孩看:“这个就是杨沛宜。”搞得小姑娘很不开心,回家抱怨了好几次:“他们影响我吃午饭了!”

各种名誉邀约也席卷而来。在去年底《新周刊》的“新锐榜”中,杨沛宜被评为“2008年度最美的声音”,7岁小女孩怯生生地走上台发表获奖感言。今年,杨沛宜还开始承担一些社会工作,比如随老师赴四川慰问灾区小朋友,担任一些社会活动的嘉宾、大使等等……

杨沛宜父母的担子也因此重了不少。爸爸杨慧松说,这一年间父母已为杨沛宜推掉了所有的影视剧方面的邀请,以及与学习冲突的唱歌表演。

除了陪同杨沛宜参加各种活动之外,他们还不得不忙中偷闲,定期到网上了解与女儿相关的动态。但对于网络上的支持或异议,父亲都一概不让孩子接触,“网上的东西太复杂,还是想让她过普通小孩的生活”。

此类繁杂的生活都是奥运会前,小沛宜不曾接触过的。如今时隔一年,这个8岁的女孩仍不适应成为大众的焦点。

“不应该忽略她的存在”

杨沛宜的爆然成名,与去年那个万众瞩目盛会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关。

那个时候,除了最亲近的朋友,没人知道杨沛宜也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之一。

在开幕式第二天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中国元素”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意味深长地说: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个小女孩演唱的《歌唱祖国》。——导演没有解开这个谜,而公众眼中那个小女孩就是“林妙可”。

还没有来得及经历成长,却不得不开始接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父亲杨慧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沛宜从未说过不高兴,只是在电视里采访那些小演员时,她会突然蹦出来一句:这里本应该也有我的。”但他透露,其实在8日的当晚,当《歌唱祖国》表演结束,几乎所有记者都把采访、合影的焦点移到林妙可的身上时,7岁的孩子的确在陪伴她的老师面前哭了。

在父亲看来,最初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导演的设计。但奥运会之后,在公共场合忽略幕后杨沛宜的存在,则是“不应该的事情”。

直到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接受采访时,主动捅破了这个秘密——《歌唱祖国》环节,是林妙可幕前表演,杨沛宜幕后献声。

陈其钢的“正名”,也打破了7岁女孩的平静生活。

公众转而狂批林妙可的同时,也给予了“弱势地位”的杨沛宜以巨大的“声援”。

网上迅即形成杨沛宜的粉丝团——“薏米”。在百度贴吧里、在后援会的网站里,支持杨沛宜的声势渐高。

“原生态”歌手

很难相信,这个在奥运开幕式舞台上放歌的女孩是个彻彻底底的“原生态歌手”。奥运会前,杨沛宜从未接受过任何专门声乐训练,声音没有经过任何的雕琢。

几经周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终于在某唱片公司的会议室里约见到杨沛宜的爸爸杨慧松。面对媒体的他衣着正式、态度有些拘谨,讲话非常注意把握分寸。杨慧松的声音清而且亮,听到后不难理解女儿嗓音的“天生丽质”如何而来。

受喜爱音乐的父亲影响,从两岁半开始,杨沛宜就开始咿咿呀呀学唱一些歌曲和京剧,并在家里表演给父母看。

杨沛宜从小生长在一个完全理工科背景的家庭里,“培养的方向和唱歌有很大差距”,和多数的父母一样,课余时间,杨慧松让女儿参加一些奥数、美术辅导之类的培训班,“目的是培养孩子在逻辑思维上的思辨能力和艺术上的审美品质”。在杨慧松夫妇看来,唱歌纯粹就是一个兴趣。

起初,杨慧松只是偶尔听朋友们夸奖杨沛宜的声音好听,听得多了,才逐渐意识到女儿在唱歌方面还是“不错的”。

2008年4月,一个偶然机会,杨慧松从学校得知海淀区正在举行中小学生声乐比赛,父亲动了心,决定带女儿尝试一下。

报名之前,理工科出身的杨慧松做了这样一个统计:他在研究了历年各个省份(地区)的参赛和获奖情况后,发现《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的获奖率非常高。于是,他做主帮女儿报了这首歌作为参赛曲目。

不料,一向很有主见的杨沛宜却相当“不买账”,她为自己挑选了另外一首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起初,杨慧松并不很赞同,但女儿急得哭了,她苦苦恳求父母同意自己的选择。最终,7岁的女孩用眼泪和歌声证明了这首歌更加适合自己。比赛结果,杨沛宜拿到了海淀区一年级组的一等奖,尽管当时得一等奖有十几个孩子,但女儿首次比赛就拔得头筹还是让杨慧松激动了好一阵。

在爸爸看来,杨沛宜有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话不多,做事有主见,凡事喜欢思考。据杨慧松回忆,一次到电视台录节目,杨沛宜在后台见到了最喜欢的电视主持人“月亮姐姐”,别的小朋友都冲上去要签名,只有她“稳如泰山”,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杨沛宜的唱歌天分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证”,随之陆续有了一些唱歌方面的活动。包括去年5月时,她和五六个小伙伴一起被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录制了一盘幼儿英文歌曲。

临近奥运倒计时100天时,杨沛宜还曾经参加过一场大型纪念表演活动的排练,原定在活动中,包括她在内的30名小学生将与周华健合唱《我是明星》,却在演出当天得到通知活动取消。

这些就是在奥运会之前,一年级学生杨沛宜所有的演艺经历。

“幕后天使”的诞生

与林妙可入围的方式不同,杨沛宜走的是教育系统逐级选拔推荐的路径。

杨沛宜所在的北大附小老师王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参加周华健合唱排练之后不久,两位奥组委负责开幕式的工作人员来到北大附小挑选小演员,有几个孩子被挑中进行面试,杨沛宜也是其中之一,并参加了录音试唱。

6月初,杨慧松接到女儿的面试通知。“当时以为是去做志愿者,或是和小朋友一起合唱。”那时鸟巢的门票都已经售完了。父亲觉得:“有机会在开闭幕式时进去鸟巢,就很幸运了。”

当时杨沛宜刚入少先队队不久,那天她还特意系了红领巾,上穿白衬衫,下穿小裙子去参加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正式面试。“陪女儿前往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测试的就有十几个孩子,所以并没有抱很大希望。”杨慧松回忆。

7月9日,杨慧松接到了奥组委音乐工作室的试音通知,尽管不清楚参与的具体形式和曲目,但杨慧松一家开始兴奋起来。

到了试声现场,“就明确了要唱《歌唱祖国》”,而杨沛宜从未听过这首歌,更别说唱了。

尽管在现场,杨慧松和专门负责这首歌重新编曲和配乐的作曲家吴军不断开导,当天杨沛宜竟然还是一个字也没唱出来。杨慧松明白,“沛宜是一个非常谨慎、稳重的小孩,她自己觉得没把握的事情从来不会轻易尝试的。”任凭大人们怎么引导,杨沛宜就是不开口。

直到晚上10点多,父女俩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吴军要求第二天下午5点再去试声,并且放下话来:“如果你明天还是唱不出来的话,那就算了吧。”剩下不到20小时,杨慧松当天晚上回到家后又辅导了小沛宜1个半小时,并要求她第二天上午自己跟着教学小样(这是另外一个12岁小姑娘唱录的,因为年龄比要求的偏大最终没有被选中),自己继续练习。

第二天再到录音棚,杨沛宜居然已能够完整唱下整首歌。第一遍唱完,吴军就说“ok,可以录小样了”——杨沛宜天生音准非常好,一旦学会就不太会出现走音等问题。

7月16日,杨沛宜到鸟巢参加第一次带妆彩排。夫妻俩将女儿送到体育场门口,杨慧松清楚地记得,当“夜空中一片礼花过后”,他听到从鸟巢里传来女儿甜美的声音。“当时心里感觉非常自豪。”父亲兴奋地回忆。

对于杨沛宜的声音,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毫不避讳赞赏之情。奥运之后,陈其钢还把小姑娘的声音放在了自己制作的《我和你》珍藏版中。

7月末,按照要求,杨沛宜再次录制了小样,这就是奥运会上使用的定稿。进入8月,杨沛宜没有再进鸟巢参加过彩排。

“当时我们就知道是这种形式了,也清楚沛宜是B角”,杨慧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知道自己登台的机会很小,沛宜最初确实有些不高兴。”

陈其钢在事后这样解释选择“双簧”的原因,“这样的选择主要是为国家考虑,毕竟是代表国家出镜的孩子。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七八岁的孩子,当时有4个小孩合乎标准,其中就有林妙可和杨沛宜。从形象和感觉来看,林妙可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我们带着她们去中央广播电台录完音后,发现她声音的高度、宽度都不太合适。而杨沛宜的声音是我们认为最出色的。但最后我们确定让杨沛宜来唱,林妙可出镜”。

尽管心情复杂,但8月8日晚,杨家夫妻俩还是守在电视前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开幕式后,杨慧松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演出节目单,看到上面赫然写着“A角杨沛宜”,他心里有了一些慰藉,“这对孩子是个基本的承认,够了”。

如今,杨沛宜还是像以前一样正常在学校学习,只是每天放学后她会主动拿起心爱的小提琴练习,做自己喜欢的与音乐相关的事情。

奥运会后,许多机构和独立音乐制作人都和杨慧松取得过联系,邀请杨沛宜加盟。今年5月,杨沛宜已加盟某唱片公司,正式开始涉足音乐的演艺之路……

猜你喜欢

歌唱祖国开幕式女儿
歌唱祖国(图片新闻)
歌唱祖国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和女儿的日常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运动会开幕式
只要你是对的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