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养老保险不轻松
2009-08-17郑晓琳
郑晓琳
理财品种
赵先生,35岁,外企主管,孩子刚满周岁。赵先生投保了30万元保额的养老年金保险计划(A款),并选择在55岁退休。赵先生选择缴费20年的年缴方式,即每月只需缴纳保费3100元,即可享有以下保障:每月领取2500元养老年金,25年共领取75万元,其间,55周岁、70周岁和80周岁分别可获得3万元、6万元和15万元的祝寿金或满期金。另外还可享有不确定的或有现金红利和按具体情况给付的不确定的或有特别红利。
如果赵先生在年金领取日前(55周岁前)身故,保险公司退还保单现金价值或已缴纳保费的128%(两者取较大值者);如果赵先生在年金领取日前意外身故,则保险公司除退还保单现金价值或已缴纳保费的128%(两者取较大值者)之外,另外支付60万元。如果赵先生在年金领取日后(55周岁后)身故,则由其受益人继续按月领取余下的年金。
律师点评
自从有关权威机构将“猪流感”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后,人们再次从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时,已经不再将注意力放在猪身上了。仅仅因为称呼的转换,猪就很快地从人们罪责的目光中脱身隐退,让人不得不惊叹“引导性关注”的神奇力量。
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养老保险营销中的引导性关注。一般来讲,保险公司总是引导投保人关注保险利益,淡化或忽略保险义务,尤其在养老保险的投资与回报、意外保障等方面,投资者更容易陷入片面关注的误区。
首先,在描述投资与回报时,保险公司往往着重强调回报,淡化投资成本,在对保险利益进行描述时,也刻意引导投保人关注最高收益,淡化正常收益,忽略最低收益。譬如上述案例,保险公司将赵先生的保险利益很直观地描述为:“每月2500元,持续25年共计75万元的年金领取,外加3万元、6万元和15万元的祝寿金、满期金”,还不算现金红利和特别红利。而对赵先生的保险义务则描述得比较含蓄:“赵先生选择缴费20年的年缴方式,即每月只需支付3100元”,转换成较直观的表达是:“每年一次性缴费37200元,缴费20年,共计74.4万元”。
保险公司的回报最高为99万元,相比赵先生74.4万元的保费支出,总投资收益率不足30%。而且,这只是最高回报,并不是通常收益。根据该产品的合同条款,如果赵先生在年满55岁但未满70岁时身故,赵先生及其受益人共计能够领取的年金为78万元,仅比所缴保费多出3.6万元,这是最低回报。如果按照中国男性人均预期寿命71岁计算,赵先生领取的年金的通常数额应该为84万元,比保费多出9.6万元。这样的投资回报有多大的吸引力?保险公司只是让投资者看到主要由投入保费构成的虚高的最高回报,从而形成误导。
其次,在意外保障方面,保险公司更偏向于引导投保人关注高赔付率,忽略其所对应的较低的事故发生率。在上述案例中,只有当赵先生在55岁前意外身故时,其受益人才能获得已交纳保费的128%或保单现金价值两者间的较大者和60万元;如不是意外身故,只能获得前述第一项款项,而意外身故本身比身故的发生概率要低很多。同时合同条款还规定,药物过敏、食物中毒、医疗事故等均不属于意外身故,因此,发生意外身故获得赔偿只能是合同中的小概率事件。该款产品的意外保障实际主要体现在身故保障上,而不是保险公司所重点强调的意外身故上。
有人曾“戏说”:养老保险就像一架“傻瓜相机”,只要按下快门,照片自然成像,即使照片质量不算太好(回报不算太高),总体还是比较稳定可靠的;而其他理财产品可能是“专业相机”,理论上能获得更好的照片效果(回报较高),但如果操作者技术不到家,拍出的照片质量可能不如“傻瓜相机”。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尽然。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养老保险要简单易懂些,购买之后,几乎不用操心。可是,要选对养老保险却不像按傻瓜相机快门那么轻松。一旦选错,付出的成本要高昂得多。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养老保险前,一定要慎重,仔细研读合同条款,尽量避免保险营销人的主观引导。(作者为华文通用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