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009-08-14邝兆明
邝兆明
[摘 要]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解决高校贫困生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勤工助学能培养大学生自强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管理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实施,教育成本也相应提高,更加剧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关心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关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各高校基本上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勤工助学与奖学金为重要手段,学费减免、困难补助、政府和社会资助为辅助办法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这个资助体系里,勤工助学因为它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功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并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时探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勤工助学的概念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指出,“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勤工助学是指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锻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是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助学途径。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资助学生的同时承载着培养人、锻炼人的功能。
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勤工助学”的内涵:一是“勤”,所指的是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合法的有偿劳动;二是“助”,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既能获得经济上的报酬以补贴学业,更能从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上获得有益的补充,同时这种帮助还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有助于形成帮困助学的良好氛围。三是“学”,是就学生成长的学识而言,不仅指书本知识、专业知识,还指实践知识,包括创新精神、自立自强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
经过对部分参与勤工助学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勤工助学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家教、餐厅服务、市场调查、超市促销等等。
家教占据了勤工助学岗位中最大比例,据统计,在学生的勤工助学中有60%以上的职位是家教,家教的收入在每小时30元左右,每周1~3次不等,收入不是很高,但花费的时间也并不多。很多担任家教的学生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学习。
多数学生对兼职很感兴趣,选择兼职的原因大概有3个:一个是工作比较稳定,有相对较高的报酬。二是较其它方式更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到公司谋职作职业准备。学校也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助学岗位,主要让学生到一些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的院系办公室、实验室从事一些教育类和行政类的工作。主要分为助教、助理等职位。另外,学校的食堂也容纳了很多贫困学生。这类学生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伙食问题,还有一定的收入。
零工,大多是发传单、送报纸、到餐厅打零工做服务员等。这些职业非常辛苦,而且占用很多的时间,有些女生也做模特、做礼仪,报酬很丰厚,但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勤工助学十分重视,并开始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很好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更多大学生锻炼能力、全面发展和施展才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是许多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需要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而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不断加剧,一个高校能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变得十分有限,“僧多粥少”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满足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愿望和实际需求。
2.勤工助学岗位层次较低,多数仅停留于劳务型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应该是多层次、多样性的。目前,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另一个困境是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多数仅停留于低层次的劳务型,如教师办公室内勤员,学校餐厅清洁员、图书馆的帮工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锻炼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很难有效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3.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难度大,基本集中于校内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体制和认识上的原因,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遇到重重困难。一方面,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够,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如学籍管理、校纪校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加社会提供的勤工助学活动,因此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进程。
4.勤工助学与学业的矛盾
笔者认为,勤工助学内容多,档次高低不一,涉及方方面面。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工作,缺乏法律知识容易上当受骗。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不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时间,有些甚至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一些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勤工助学的工作中,回到学校已经精疲力竭,身体超负荷,饭都吃不下,何谈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专业知识跟不上,这些学生的心理又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而打工,可却因为打工荒废了学业。
针对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当前的勤工助学工作应重点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有关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二是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学校要明确专人承担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并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
三、积极开拓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勤工助学,目前仍存在种种问题需要解决。勤工助学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实践,要在引导、管理、规范等方面做好勤工助学工作。
1.提高认识,达成勤工助学育人共识
全社会对学生勤工助学的助学和育人意义应达成共识,这是勤工助学活动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思想保证。各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项主要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加以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有关部门、党团组织、学生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配合,积极推动,不断完善提高,把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保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各项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加大投入,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目的,在于使高等学校勤工助学活动具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尤其是特困生得到有效资助,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高等学校要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此项工作与学校综合改革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使用与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对基金实行专项管理、集中使用。勤工助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研究,确保勤工助学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3.拓宽渠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拓宽渠道,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努力促成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根据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推荐学生到单位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同时也要积极挖掘校内岗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可以在宿舍、食堂、文印、超市、报亭等地方尽量地给学生创造勤工助学的岗位。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也给了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一次接触社会、检验知识、丰富社会经验的机会。
4.发挥优势,提升勤工助学层次
高校勤工助学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部门最主要的任务则是促进勤工助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开,把劳务型和智力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勤工助学活动应兼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特长,大一学生以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等工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大二及以上学生应主要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对学生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拓宽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领域,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促进学生专业学习。
5.完善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必要的人员和机构专门负责勤工助学工作。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正确引导,对学校、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要首先考虑和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然后再考虑其他学生,以体现国家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照顾。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效果和工作态度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考核,对学生的劳动报酬要及时的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和拖欠学生劳动报酬。学校可以对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和有贡献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勤工助学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特别是要树立典型,以推动这项工作顺利、长远的发展。
最后,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解困为前,育人是本”作为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把勤工助学工作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相结合,与帮困解困相结合。同时,我们要不断拓宽视野,把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阳.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75- 76.
[2]王莉.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实践活动[J].理论界,2005,(9):130-131.
[3]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