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戎马一生 业绩辉煌

2009-08-14

老友 2009年8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南泥湾王震

廖 原

1929年,年仅15岁的朱家胜参加了革命,从此踏上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朱家胜1932年8月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随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随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田。他跟随贺龙元帅和王震、肖克将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业绩辉煌。朱家胜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为夺取全国胜利,缔造新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朱家胜在繁忙的军务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读书,不断进取,像在前线打仗似的,攻克了一个个文化堡垒,成为文武双全的将军,

在南京江苏省军区干休所的一幢幽静的小楼里,我拜访了在这里安度晚年的朱家胜将军的遗孀陶冠芳。她虽然是“古稀老人”,但风韵犹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聊起老伴几十年前的往事,她如数家珍。

依依惜别父老乡亲

朱家胜,原名朱家盛,1914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月朱家胜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他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1932年,莲花县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村里的青年踊跃参军,都以此为荣。这年“八一”建军节,莲花县南村区召开群众大会,动员青年人参加红军。时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朱家胜带头报名,在他的影响下,有8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他成为红军战士后,先后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朱家胜所在的红六军团,当时在湘赣革命根据地。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队进行长征。所谓“先遣队”,就是“敢死队”,就是要在中央红军的前面杀出一条血路,让中央红军通过。军令如山倒,红六军团迅速行动,朱家胜和战友们都积极作行军准备。行军3件宝:草鞋、雨具、带饭包。前面两件很快找到,就是没有后面一件。通讯员陈志明就说:“做带饭包的布我有呢,马上给你拿来。”说着就回宿舍拿来一块布。朱家胜接过布,原来是去年棠市战斗中缴获国民党的军装,长裤改短裤剪下的一只裤脚。他感激地对通讯员说:“谢谢你,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他用这块布缝成像小干粮袋似的小袋子,这就是带饭包。出发那天,群众纷纷来到驻地为红军送别,并反复叮咛:“打完胜仗快回来!”朱家胜洒泪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那个“反毛”文件烧得好

英勇的红六军团,刚刚爬过自然界的玉龙大雪山,又遇到了一座人为的大雪山。那天,他们刚刚在一个叫理化甲洼的村子住下,时任红四方面军领导之职的张国焘便派“工作团”马副团长来了。他是奉命给红六军团送来了文件。

朱家胜当时任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他签收了一大捆送来的文件。文件说:“这是干部战士的教育材料,必须立即发到连队中去进行教育,切勿延误。”文件以《反对毛、周、张、博》(指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为题,诬蔑中央领导同志“率领红军北上抗日,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等。朱家胜看过后心想:我是文件的管理人,如果把这个文件发下去,就要犯严重错误,后果不堪设想;要是压下文件不发,它是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下发的文件,如何交代?朱家胜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处理文件的好办法,决定暂时“埋伏几天”,观察一下,再作处理。当然,这样处理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的思想负担很重,很害怕。怕什么?一怕党内不团结,怕出大问题;二怕文件处理不当,犯错误。他几次找罗主任都没有找着,原来罗主任到军团部开会去了。

有一天,红六军团政委王震来政治部,朱家胜急忙把文件送给王震看。王震一看文件十分气恼,把文件甩在草坪上,斩钉截铁地说:“不能下发!毛主席北上抗日,是正确的。我们是拥护毛主席的,狗娘养的才反对毛主席!”他听了王震首长的话,深深地出了口气。后来,王震又在别处看到这样的文件,他火冒三丈通知把它烧掉。朱家胜把文件烧掉了,认为这是处理这种文件的最好方法,但还是有些害怕,因当时正处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风口浪尖上。

后来,王震给任弼时、贺龙等领导发了电报,电报说:“我们把那个反对毛主席的文件烧掉了,不知妥否?请给予指示。”任弼时、贺龙即回电报说:“烧得好!”这让朱家胜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南泥湾情结”终其一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南泥湾》,在全国轰动,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唱响延安,声播四海,影响了几代人。

“三五九旅是模范”,朱家胜就是三五九旅的老战士。红六军团1934年8月从江西出发,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到达陕北后。红六军团编为三五九旅。三五九旅把昔日荒山野岭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我军屯垦戍边历史的奇迹。

冬去春来,几十年来,朱家胜一直保持着南泥湾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晚年与战友杨伯达一道调查南疆军区前身部队红六军团、三五九旅的军史资料,足迹遍及10余省、20余县市。一路上,能住普通房,不住单人间;能挤公共汽车,不打的士;能吃大排档,不吃宾馆饭。出发时带两万余元出差费,报账后结余的一万余元悉数上缴。他出差到湖南,其时女儿朱南荣在广州军区工作。湖南省军区领导跟他说:“难得从新疆出来一趟,你不顺道到广州看看女儿女婿,抱抱外孙?”他却回答说:“我是出公差不是来探亲的,任务在身,不便随意改变行程。”

朱家胜节约而不小气,简朴而不吝啬。当地方、国家,或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会慷慨解囊相助,或捐款支援地方建设,或购买爱国公债,或资助希望工程,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上个世纪60年代支援家乡水电事业建设,他一次捐款4000余元(这笔数额,当时是颇为可观的),后来他又寄钱给家乡筑起了六石洲全长500米的河堤。他还一次交党费5000元。他在南疆军区工作时,经常荣获单位“捐款状元”的雅号,这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大老粗”登上“大雅之堂”

朱家胜没有上过一天学,凭借聪慧的天资,参加革命后,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学习文化,进步很快。他利用战斗空隙学习文化知识。全国解放后,他在部队政治学院速成班学政治,学文化,提高了自学能力。在职自学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学习时间少,他就见缝插针,一点一滴地挤时间学;要学的知识多,就一口一口地啃;记忆力不理想,就反复学反复记。在漫长的自学成才之路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刻苦学习,像当年打仗似的,先后攻克了读书看报、阅读文件、写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文化堡垒,“大老粗”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朱家胜的代表作有散文《飘动的篝火》。全文只有3000多字,它再现了震动全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小小的生命片段。1959年,《人民文学》登载后,先后入选高中、大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在海内外广为出版发行。著名作家杜鹏程读了《飘动的篝火》后,很兴奋,也很感动。他说,这是“一首英雄抒情诗”。“‘五四以来,我国也产生了许多散文大家,我认为,《飘动的篝火》可以和过去、现在许多流传久远的作品并列而不逊色”。

朱家胜挥毫著述的长征回忆录,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共49篇文章28万字。著名作家杜鹏程为本书作序,开国上将肖克为这本书题词:“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事业。”

2007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朱家胜在南京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旅程。

朱家胜的儿子朱凡心、女儿朱友荣说:“父亲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散文名著《飘动的篝火》和一部长征回忆录,这是比万贯遗产还要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一定继承父亲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生活节俭,勤恳敬业,踏实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

责编/文波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南泥湾王震
南泥湾大生产大会暨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举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要是”的作用
“办”“为”和解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小种子的“挺一挺”
长征先遣队西征入黔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