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理论创造的检阅
2009-08-13宋颂
宋 颂
值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上海百家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了“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以解放思想、繁荣学术、汇集发表学院教师和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成果为己任的《戏剧艺术》诞生于1978年。经三十年积累,这一学术库藏已甚为丰富。经编辑部认真挑选编辑的这套丛书,精华荟萃,呈现出学术智慧之光。正如编者之一李伟在《戏曲考论·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是“旧文重温,许多篇什给我们的依然是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震撼。它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学术价值,反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共有6本,对戏剧艺术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方方面面做了六大主题的提炼——以“阅读舞台”为焦点,目光凝注干“表导演者”,手持“戏曲考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戏剧”,而要“穿越前沿”,必须基于“安魂曲”这类探索性剧本(引号内均为丛书书名)。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尽恰当的联想,笔者仅是借此来表达对这套丛书相对完整性的一种认识。
对戏剧理论发展的探索精神,对戏剧新观念的鼓吹,对戏剧新的生机的强烈追求,是丛书的一大特色。6本书中,《阐释戏剧》是戏剧总论卷,书中既收有顾仲彝、李健吾等老一辈学者论述戏剧冲突、戏剧性的论文,更收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学者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阐述戏剧现象的理论文章。胡妙胜有关戏剧符号学、顾晓鸣有关“母题”在戏剧中的地位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尤其要提到的,是陈恭敏的《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答<戏剧艺术>记者问》一文。在这篇答记者问中,陈恭敏将正在发生的世界性戏剧观的新变化概括为从诉诸感情向诉诸理性的转化、从重情节向重情绪的转化、从规则的艺术向不太规则的艺术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四个方面,认为如对这种变化作深入研究,并以此指导戏剧实践,我们的戏剧事业才会出现蓬勃生机。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理论界进行过一次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戏剧艺术》是当年那场讨论的主阵地之一,陈恭敏的文章在当时就引起过比较广泛的影响。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戏剧工作者仍然不无启发。
理论上的创新和探索同样也体现在其他几本书中。例如《戏剧考论》研究的对象是古老的传统戏曲,但入选论文无论是侧重于戏曲历史形态与文体形式的研究,还是侧重于戏曲美学特征的理论概括,都能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戏曲史方面如陈多、谢明的《先秦古剧考略》,向中国戏剧形成于宋元时期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认为“中国戏曲史直接由上古歌舞发展而来,在春秋时期就诞生了古歌舞剧”。曲六乙的《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王胜华的《中国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等文章,则对长期以来未被戏曲史研究者重视的傩戏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在戏曲美学特征的研究方面,吕效平的《论“现代戏曲”》是颇有新意的论文。文章认为,当今戏曲创作的主流样式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古典地方戏有着本质的区别,应以“现代戏曲”这一概念将其与包括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古典地方戏三个阶段的古典戏曲区分开来。“现代戏曲”恢复了古典地方戏丢失的文学传统,又以情节艺术的特征区别于杂剧,以剧场情节艺术的特征区别于明清传奇的非剧场情节艺术,包括京剧在内的古典地方戏文本唱词俚俗,虽情节幼稚,但这样的戏讲究的是唱腔和身段,它被表演的原则规范着,是一种“中心是演员”的戏剧。而《十五贯》、《团圆之后》、《曹操与杨修》等作品以剧场的情节整一原则,把表演艺术重新组合,使它们在诉诸感官直觉之外,同时还获得诉诸心灵的意义。吕效平的文章层层深入,显得十分雄辩。
开阔的国际视野是这套丛书的又一特色。建设中国戏剧,无法拒绝外来理论、外来经验。《戏剧艺术》自创办起即开辟一定篇幅发表专业译文和有关外国戏剧的论文;从1998年起在全国没有外国戏剧杂志的情况下每年增加两期外国戏剧专号,除刊载理论文字外,每期外国戏剧专号还刊登一个外国剧本。“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中,《穿越前沿》选的是国外专家学者的文章,所论对象除欧美戏剧外还有日本、印度和东南亚戏剧。《安魂曲》是外国剧本选,作者既有欧美的,也有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国的。6本丛书中有关外国戏剧的占了两本,这是编者开放心态、具有国际视野的明证。
与上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相呼应,当代外国戏剧经历了语言的转向,文字在剧本中不再是戏剧的核心。阿尔托的疯狂使语言的表现力变得脆弱,格洛托夫斯基以身体的训练来传递本真的生命体验,谢克纳的环境戏剧通过“在场”式的体验以超越语言与文字的表达。随着语言中心主义的崩溃,原本存在于戏剧实践中的各种界限也逐一被打破。一些先锋派戏剧家将分割已久的戏剧与仪式重新组合到一起,一种“大戏剧”观就此出现,谢克纳倡导的“人类表演学”就是其中一例。人类表演学将传统戏剧表演的领域扩大到人类仪式、社会表演、大众表演等方面,力图解析这些人类行为背后的表演机制、生命体验、社会规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等。《穿越前沿》中收入的谢克纳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发言《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小石新八的论文《现代都市空间结构中的戏剧性要素》等,都是人类表演学研究方面的力作。
《安魂曲》所选的都是当代外国戏剧作品,在国外都赢得好评。它们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或显现出艺术的实验性。它们审视着这个世界的复杂与诡谲,也拷问着人之灵魂的崇高与卑劣。9个剧本中,“哥本哈根》、《被平反的死刑犯》、《4.48精神崩溃》、《求证》曾分别由国内有影响的话剧院团上演,产生过广泛影响。反映当下俄罗斯社会现状的《潜在的支出》也即将被搬上舞台。戏剧文化交流之资源取之不尽,其魅力也是无穷的。
对真正的戏剧精神的高扬也是丛书的重要特色。戏剧应该具有深广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意识,应能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促使人看到真实的自我,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精神的提升。新时期以来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是具备比较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佳作。但一个时期来,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在市场经济的重追下,戏剧也开始加入流行文化的行列,舞台上出现把高雅和通俗、悲剧和滑稽拼贴在一个平面上,组装出一幅幅缺乏意义、没有深度、只供观众演员双方娱乐的图画。某些文化主管官员为树政绩,动用人力物力炮制各种所谓“大制作”。这类作品在人性的发掘和发现上缺乏成就,而且冲淡了一个国家应有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与此相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戏剧工作者都竭力弘扬真正的戏剧精神。《戏剧艺术》不但译介《哥本哈根》等直指人心、对人性本质严加拷问的优秀剧作,也经常刊登弘扬戏剧精神的论文,如《阐释戏剧》中董健的《论中国戏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陈坚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董健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优秀话剧热情赞誉,认为“那些优秀剧作都洋溢着中国人那种积极、开放、昂扬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平等对话”。对照上文指出的戏剧界的某些现状,《戏剧艺术》三十年来为弘扬戏剧精神所发出的呐喊,更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