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曾有朱慧珍

2009-08-13李永钧

上海戏剧 2009年7期
关键词:女儿艺术

李永钧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贵妃独坐沉香榻,

高烧红烛候明皇……

这首开篇,名叫《宫怨》,是弹词名家、素有“金嗓子”美誉的朱慧珍的代表作。许多评弹爱好者推崇、追念她的评弹艺术,或搜集她的作品,或征索她的资料,每逢重听,都会发出深沉的感喟……

在1954年9月26日的《解放日报》上,朱慧珍曾这样记述自己的艺术生涯——

解放以前,我从来就不知道评弹是一种艺术,只知道是吃开口饭的。尤其是女艺人,在旧社会受几重压迫,人称为跑江湖的“女说书”。那些大官僚、大老爷吃酒席,就叫我们在旁边唱给他们听,把我们当作玩物。我吃过许多苦,成天在恶霸、流氓手心中过日子。我几次想自杀,也想当尼姑,那时我们真不能出头做人。

解放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艺术被尊重了。1950年我出席上海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当我走进市政府大礼堂,啊呀,好多人啊!有一千多妇女姐妹济济一堂。她们上台说话,喜气洋洋,也没人叫我“吃开口饭”的。后来我加入了上海市评弹工作团,淮河体验生活回来后,就在上海市体育馆演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演毕后全场几千人都起立欢送我们,我激动得发抖。我又参加过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志愿军叫我们“亲人”,把我们围住抬到山洞口。演出之后他们当场写血书,向我们保证以自己的胸口挡住敌人的炮火来保卫祖国。我们也下厂演出,受到工人们的欢迎,并鼓舞了他们的生产热情。从解放以来的演出生活中,我渐渐懂得了啥叫“艺术事业”,也懂得7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我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苦学苦练,因为艺术这样东西必须日积月累地努力才能做出好成绩。

这些都是朱慧珍的肺腑之言。她在世时间虽短,但我认为她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评弹演员。听她的俞调,能得到一种不加雕饰、纯真清丽的美感。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在文化广场亲耳聆听她演出时的盛况。那天,她在蒋月泉、周云瑞、刘天韵众名家的多重伴奏下演唱开篇《思凡》,她精心铺设,力求表现人物感情,开头的“隐隐城楼”四字处理便与众不同——没有开头伴奏,她的声音直接悠然而起,很快将人带入意境:到最后落调三句节奏放慢,预示着从意境回到了现实。霎时无限凄凉与惆怅涌上人们心头。一曲方毕,全场近万名听众迸发出热烈的掌声。由此,朱慧珍成了女声俞调唱腔的一面旗帜。朱慧珍的表演艺术之所以如此优秀,不仅仅来自于她得天独厚的天赋条件,更来自于她在艺术上的与时俱进。

朱慧珍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精湛的书艺,更有正直善良的品格、朴实坦荡的襟怀。唐耿良在他的《别梦依稀》一书中回忆道,朱慧珍曾以无名氏的名义捐款给邢台遭受地震的灾民,又先后把自己的储蓄寄给朝鲜孤儿及越南人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是以满腔热情关心和帮助周围同志,体现了一个党员艺术家的优良品质。

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困难,朱慧珍分两次将自己的金首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连同积蓄一并购买了公债。1968年党和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朱慧珍力劝女儿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见女儿犹豫不决,她又与女儿彻夜长谈,说“不要考虑我,我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你放心去吧。上山下乡是党的号召,哪有共产党员不听党的话的!你是妈妈的女儿,也要听党的话。”于是,女儿便去了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安徽农村。

至今,在女儿吴小珍的心里,母亲离世那天的记忆已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母亲是196g年7月5日永远离开我们的。当时我刚从农村回来探亲,那天正好在家。”吴小珍边说边拿出一张保存完好的日历纸。日历纸尽管陈迹斑斑,但上面“1969年7月5日星期六,己酉年,庚午月,辛巳日”的字迹依然清晰。吴小珍解释说:“这是母亲去世那天的日历,我保存下来留作纪念。经常拿出来看看,难忘那黑色的一天。”

那天清早,一切似乎如常。9点时分,朱慧珍接了一个电话,当时她并没有说什么。午饭时,吴小珍感到母亲神情稍有异样,眼睛一直看着自己,像是有难言之隐,还尽朝自己的碗里夹菜。吃过午饭,大约不到12点,她便匆匆出门,说是到复兴公园去一趟。朱慧珍的家在离复兴公园不远的马当路新民村,她经常会去复兴公园走走,所以家人并不在意。

不料朱慧珍—去就再也没回来。

下午1时左右,便传来了噩耗。

关于母亲的死因,吴小珍认为与当天早晨的那个神秘电话有关,但这个电话已无从查究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文革”的冲击波让包括朱慧珍在内的众多文艺工作者感到迷茫、失望甚至绝望。尤其是朱慧珍自1961年患病后,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十分脆弱,这使她难以自制,最终选择了彻底而简单的方法——登上高楼,轻轻一跃……一代书坛巨星就此陨落。

今年清明我去了苏州唯亭,那儿是朱慧珍的故乡。绿树环抱、古色古香的唯亭公园里,有一尊半身汉白玉石的朱慧珍雕像。这是她中年时的形象,眉清目秀,怀抱琵琶,樱口微启,仿佛是在弹唱她年轻时参与创作的著名开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位于苏州东山陆巷的朱慧珍墓地,我还听到了一些感人的轶闻——每年都有从上海来的评弹迷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来到半山腰的朱慧珍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有的还带着录音机,在墓前播放《宫怨》、《思凡》、《哭塔》等她脍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并轻轻和唱……

人间曾有朱慧珍。

猜你喜欢

女儿艺术
哈哈村
纸的艺术
和女儿的日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女儿不爱自己读书等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