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诞生

2009-08-13周晓虹

销售与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阶层政治

周晓虹

中国中产阶级不仅在消费上走在其他阶层的前列,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

在关于中产阶级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会使用老式中产阶级和新式中产阶级这两个概念。老式中产阶级和新式中产阶级最大的区别在于老式中产阶级是可以从事体力劳动的,而新式中产阶级则是靠脑力生存;老式中产阶级有自己的财产、自己的生产资料,新式中产阶级是靠受雇于国家或其他更大的经济集团、利益集团谋生的。

在美国,老式中产阶级主要包括传统的小商店主、小企业主和农场主这三类人群。新式中产阶级主要包括三类人群,一类是我们大家说的为国家或者社会团体来工作的,我们称作公务人员或者说是社会管理人员。第二类,是目前越来越庞大的经理人阶层。第三个很重要的新中产阶级群体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延展到现在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都是所谓新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产生的背景

“中产阶级”在很多国人看来是一个新词汇、新课题。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19世纪末,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上海等现代大都市成了中产阶级的适宜温床。但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旧中国的千疮百孔,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过程在1949年前一直充满了艰辛。1949年的革命之后,中国中产阶级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尽管这个阶级没有遭受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那样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对待,但其中大多数置身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在经历各种政治运动(从“三反五反”、反“右”斗争直至“文化大革命”)和经济改造(如工商业改造)之后,实际上也已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不复存在。1956年,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大陆的工商业都进入了“公私合营”时期。此后一段时间,中国的中产阶级基本上“寿终正寝”。

新中国早期中国工业化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工业化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除了遏制中产阶级滋生等政治手段外,另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也使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即使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梦想。这些因素包括:由于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前提的,因此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一直严重滞后于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由于在农业中贯彻“以粮为纲”的原则以及人民公社本身的半军事化的管理原则,农民的社会流动受到限制,而包括粮食在内的农副业消费品也一直处在严重的短缺状态;由于先后与美国、印度和苏联的军事对峙,国防开支一直占到国民收入的相当比重;……这一切都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在1952—1980年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增长。

研究表明,全球中产阶级的成长大多和各国的工业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在当时的中国,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1978年前中国的工业化没有造就一个特定的中产阶级。

中国的社会转型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社会转型。我们所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包括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其一,沿着1949—1978年间的工业化道路,继续实现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转变;其二,尤为重要的是,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三,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的转变。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为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还与1978年后出现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及由这种转型带来的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变化,使中国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成为现实。

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

中国经济在20多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全世界承认的不争事实,而它未来的发展也为世界所看好。对造就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基础,但国民收入的提高及提高的幅度更是一个直接的因素。1980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1993年上升到71%,预计到2010年将上升到81%,这意味着国家的经济成就将更多地转化为民众手中的财富。经济的持续稳固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条件之一。产业机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已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地减少,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增加比率则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据专家估计,我国“十五”末期市场化的程度将达到65—70%,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提高进一步促进阶层的分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将造就更多的中产阶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但为普通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提供了可能,也使其中的佼佼者和农村中原先的乡镇企业家和包工头有可能在城市中谋生,并成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尽管到2004年3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突破性的规定才载入宪法修正案,但是,国家推行的发展私有个体经济的政策,早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中产阶产生的内在条件

政治的清明和宽松,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使得市民生活在相当程度上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条件之一。1979年后中共中央宣布为地富子女摘帽,并结束先前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以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改变尤其是职业的分化,使得中国社会的分层得以从“符号性”的阶级标准转向职业标准,而这正是中产阶级得以出现的前提之一。

新中产阶级的文化和精神基础

文化的多样化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也为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文化和精神基础。在有关中产阶级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及了文化表征对中产阶级的重要性,事实上,英文中“Class”这个词本身就既具有阶级、阶层的含义,也具有文化上的品味和格调的含义。在毛泽东时代,在文化和文艺只能为政治服务、只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时代,工农兵文艺和文化的唯一性和正统性,不可能赋予中产阶级(即使在经济收入上存在这样一个阶层)任何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性也恰恰是在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中获得的。上述的种种社会生活的变化,赋予了每一中国人成就梦想的良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必要条件

如米尔斯所说,“大众教育也是新兴中产阶级职业兴起的一个主要

社会条件,因为这些职业需要教育系统提供的技能”。1978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增长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目前大学就学率已经达到12%左右,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2003年已经达到15%)。单纯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还未必造就中产阶级。白威廉的研究就证实,自1930—1978年间,中国民众受教育的年限逐代增加,但他们的职业等级和收入则逐代降低。这一现象的改变发生在1980年之后,自那以后中国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到2000年已经达到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其收入增长6—7%),这一经济回报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它也为中产阶级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新中产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意义

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不仅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一道壮丽的景观,事实上也左右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包括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商业消费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最简单地说来,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成长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奠定了基础。

中产阶级的政治后卫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后卫态度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对通过市场改革甚至寻租方式而获得财产的中产阶级来说,他们的政治后卫态度是由他们的经济利益与党和国家或党和国家的代理人的密切联系决定的。经济利益上的连帝关系,决定了这部分中产阶级(主要是老式中产阶级企业主)对现存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不会有变革的欲望,或者说,在他们和国家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越来越壮大的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同样是后卫的。不过,形成这部分中产阶级后卫政治态度或追求社会稳定的原因和老式中产阶级有所不同。他们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接受精英教育的人,并且因此获得了收入较高的“白领”工作。他们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对社会动荡的恐惧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其自身所谓“自稳定性”方面来说,他们满意自己的职业和收入,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自己的“个人奋斗”获得的,他们也知道可以通过继续的奋斗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境况,实现新的社会流动或跃迁;从外部社会环境来说,他们的地位是通过工作一收入的模式获得的,并因此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这些特点必然决定了中产阶级一方面反对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却不拒绝社会变革,他们希望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下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产阶级的消费具有前卫性

与中产阶级后卫的政治姿态相比,他们在消费上则是前卫的。有关中产阶级以及中上阶层在消费上的种种前卫表现,100年来一直是社会学家津津乐道的主题。如果说老式中产阶级尚存在通过积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的动机,新中产阶级通过在他人公司或国家公务机构中工作、获取薪水的工作一收入的人生模式,决定了他们的消费一般不会在生产资料领域,而只能在生活资料领域(所以,有房、有车常常是他们有“产”的重要标志)。加之他们看重社会声望,用米尔斯的话说,存在着强烈的“地位恐慌”;同时又常常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因此他们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消费上的前卫性是十分明显的。

如何看待中产阶级的作用?

中产阶级的消费尽管有着虚饰性的一面,但它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许多调查研究报告都指出,中国中产阶级不仅在消费上走在其他阶层的前列,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

中产阶级的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消费方面对其他阶层尤其是中产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商业诚信、成就动机、家庭伦理、素质提升、文化品味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向整个社会尤其是低收入和低文化阶层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以促进中国良好的工作伦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由于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成功多数是个人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同那些通过钻政策空子和收受贿赂发家致富的人相比,他们良好的生活境况一般不会引发社会的不平等感和被剥夺感,反而可以引发普通家庭及其子女的心理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在未来10—30年间,在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工业化并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将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阶层政治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