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党组织与党内关怀的内在关系

2009-08-13黄小娟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7期

黄小娟

[摘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有困难党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转型,党员的社会身份发生重大变化,组织关系也更加分散,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社区党组织这一新的途径更好地组织、团结和服务党员,开展党内关怀工作,增强党的凝聚力,是当前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社区党组织;党内关怀;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7-0025-03

社区作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和居民区有着不同的内涵。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的社会单位。也指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自治的社会单位。“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重要的、基本的单元,集中了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不同单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党员。”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社区党组织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优势,“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改善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强化党对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密切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构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组织整合社会的能力。”

一、社区党组织与党内关怀的相互关系

1、社区党组织是开展党内关怀的推动力和组织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党建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及其活动方式;二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即社会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价值依归。因此,这两大任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其核心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在社区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区的有效整合。”其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就包括了社区党组织对属地党员开展有效的党内关怀工作。社区党组织是否能够很好地广泛实施党内关怀,并形成一种制度,发挥党内关怀的积极作用,让党员深切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更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对是否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党内和谐,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以生活区域为活动范围,以社区党组织为推动力来开展和保证党员享受党内关怀的权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和着力点。

2、党内关怀是社区党组织促进和凝聚社区党员共同情感和价值精神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人”逐渐增多,其工作岗位、职业、社会身份不断流动,由此产生了一批流动于社会的党员,又称“流动党员”或“口袋党员”,他们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同时,由于流动党员行动上忙于生计,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认为组织关系留在社区不过是暂时性的,从而很少关心自己在社区党组织里应履行的义务,这就影响了他们享受党内关怀的权利,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就很可能会削弱党员心里的组织归属感。此外,社区除了流动党员,也还有一批离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由于思维惯性,离退休党员对于单位党组织还存在一定依赖,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认为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会失去单位的一些待遇,心怀顾虑,不愿融入”。另一方面,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党员虽然能够参加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但由于社区党组织对其没有制约关系,所以他们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这些因素都促成了社区党组织对党员没有吸引力,更无从谈起凝聚力和向心力了。

社区作为社会人的居住生活区域,相对比较稳定,是凝聚党员的重要社会场所。同时,社区也是个异质化、多元化的社会单元,怎样将社区培植成一个共同体,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因此,社区党组织要以社区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凝聚力工程”,加强党员与群众共建社区的责任意识。针对各类党员,社区党组织应该从党内关怀人手,转变关怀思维,创新关怀手段,建立健全关怀机制,在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对各类党员实施全方位的关怀,以增进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促进党员和群众对社区形成共同的价值情感,营造社区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使党员从心理上到行动上都能够“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从而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社区党组织与党内关怀的互动关系

1、党内关怀要求社区党组织提高和加强各种能力。一是要提高自身建设能力。在思想上社区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内关怀工作,认识到党内关怀作为社区党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党内和谐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党与广大党员和群众沟通的宽度和通畅度,在组织上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人才资源等政治优势,发挥协调各种关系和整合力量的新作用,通过社区党组织与党员以及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相互配合、支持,比较准确地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利益的关切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内关怀工作,实现社区多项工作的良性互动。在干部队伍配备上要选拔工作能力强、思想理念新、心理素质好即整体素质高的党务工作者,以适应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内关怀工作的客观要求。二是要提高社区党组织管理和教育党员的能力。社区党组织要坚持与时俱进,随时了解新情况,不断采用新办法,充分调动各类党员发挥各自的新作用,促进党内关怀、党内互助工作的开展。让离退休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让在职党员融入社区党组织,让流动党员归属社区党组织。三是社区党组织要增强领导社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社区党员情况各异,利益诉求不同,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党内关怀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但从根本上讲,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内关怀工作离不开精神、物质等各方面的保障。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全体党员为主体、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农村社区,即农村的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主要指农村村委会层次。”因此,社区党组织要开展好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协调好这几方面的关系,让这些关系在社区和谐共存和发展。所以社区党组织要强化自身的科学发展意识,提高领导社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资源优势,让党内关怀工作得到各方面的保障。四是要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社区党组织作

为长期直接与党员和群众接触的基层组织,开展党内关怀工作时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要以同志间真挚的关怀来温暖党员,而不应有居高临下的强势姿态。新形势下,社区党组织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大化,让属地党员都成为关怀的对象;要实现服务内容的丰富化,从物质关怀到精神关怀全面展开以及实现服务手段的提高,从传统的“走进千家万户”到构建社区党组织的网络平台,以党内关怀的示范效应凝聚群众,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社区党组织对党内关怀的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化完善化,以提高党内关怀质量。“党组织要求党员在学习、工作、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从哪来?从根本上讲,来自党员认同感、归属感”。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又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党对党员的关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首先应该从关心人民利益,关怀社会生活并服务人民和社会开始。”同样。党员作为党的宝贵资源,党组织在要求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有奉献的同时,也应该让党员感到身在党组织有权利、有依靠、有温暖。对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内关怀工作的直接开展者,要求与党员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对党内生活上有困难、情绪上有矛盾、思想上不稳定、心理上不平衡的党员进行及时沟通和帮助,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消除党员的消极心理,树立党员的自豪感,通过党员间的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但是,党内关怀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区党组织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通过完善党内关怀的形式、丰富党内关怀的内容以提高党内关怀的质量:一是城市社区的党组织要针对该社区的流动党员建立相应的流动党员服务站。一方面为流动党员落实组织关系,帮其找到“精神家园”。组织其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信息,同时要开展好户籍党员和流动党员互动服务工作,促使流动党员融入当地社区生活,投入社区党组织建设之中,争取共建互赢的局面。二是农村社区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党内关怀内容丰富化的表现。对于流出农村外出务工的党员,农村社区党组织应积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好季节的抢种抢收,老人的生活照顾、子女的入学等问题,这是党内关怀形式完善化的表现。三是社区党组织要针对生活有困难的党员设立帮扶基金。社区党组织要建立贫困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库和贫困党员帮扶个人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帮扶而不是“一刀切”。对于有知识有能力的贫困党员,要强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争取把他们培养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达到帮扶与激励的有效结合。这是党内关怀方式多样化的表现。四是社区党组织要实行党员的分类关怀。针对高龄党员建立慰问关爱中心。社区党组织除重大节目外,应定期上门对高龄党员进行慰问,并对高龄党员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做到精神与物质慰问并重。保证高龄党员在医疗、生活补助以及临终关怀方面都有所保障;针对“退休不退岗”的党员,在他们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发挥他们的“余热”和“余威”,学习、利用他们长期积累的领导才能、社会关系和丰富经验为社区为群众服务,真正使他们感到“老有所值、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些都将促使党内关怀质量的提高。

三、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内关怀的关键点

我们党并不是缺乏党内关怀,而是没有形成一套党内关怀的长效机制;并不是党内关怀做得不多,而是没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党内关怀系统工程。党内关怀长效机制反映的是党内关怀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和运作的过程、方式。党内关怀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离不开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经济上的制度性保障。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内关怀,关键在于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

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员管理制度。从组织制度上规定党员应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和各种党员活动,增强党员的社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党内的互帮互助,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以及荣誉感,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其次,要建立社区党组织成员的学习培训制度。要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城市管理、社区党建、群众工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以科学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党内关怀工作。

再次,要建立健全党内关怀的公开执行制度。党内关怀不是单一的救济和简单的“一次性”慰问。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不乏在关怀党员时采用“焦点”式或“蜻蜒点水”式的关怀,内容“一次性”,形式“一次性”,原本真挚的党内关怀成了作秀的工具。建立党内关怀的公开执行制度,让党内关怀在阳光下开展,使得社区党组织能够在传统关怀经验的基础上按程序办事,防止关怀不到位或脱节现象的发生。

最后,建立健全党员反馈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党内关怀的工作绩效如何,应以党员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的根本标准。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关怀党员时,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手法简单,甚至应付了事,关怀工作不能持续下去。党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以至党内关怀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建立健全党员反馈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让党员和群众成为党内关怀绩效的评判者和监督者,能够有效防止党内关怀的“虚名虚行”。

责任编辑李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