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民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机制探索

2009-08-13刘新民许武才

老区建设 2009年9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乡镇移民

刘新民 许武才

集中安置是移民扶贫工作中的一种主要安置方式,通过集中安置解决移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给他们提供交通便利、上学就医方便、信息灵通、就业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江西省赣州市自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已建立大小集中安置点493个,集中安置移民12073户55626人,占应安置人数的67%以上。但是,493个集中安置点中,除部分较大的安置点管理相对规范一些以外,基本上都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同时也没有建立管理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们就其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的情况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集中安置点管理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赣州市493个集中安置点,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自由管理的现象,有的由乡镇新村办直接管理,有的由所在地的村委会管理,有的由安置点的理事会管理,有的由乡镇扶贫专干负责协调。总之,管理形式上比较混乱,管理的效果也比较差,普遍存在无人管理和脏、乱、差现象,我们感觉到目前集中安置点的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493个安置点中已成立理事会的有80%,而这些理事会都是当时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组织移民建房时组建的,主要负责移民安置点建房时与乡(镇)、村的联络和有关事务的协调,属于受移民户委托而牵头协调和处理有关事务的临时性群众组织,大部分是由迁出地的村组干部或在当地有威望的老同志担任,既没有经过选举,更没有经过任何一级行政组织任命,他们没有管理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他们组织管理的能力比较差,管理的水平也很低,基本上处于就事论事和被动管理的情况,有事就应付一下,没事就不主动管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集中安置点在依托群众理事会进行管理,管理很不规范,离集中安置点这种小城镇化管理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二是形式多样化。集中安置点中的移民户来自若干个行政村(小组)和自然村,多的达几十个村小组和自然村,在安置小区内没有行政组织,因此,就形成了管理形式的多样化,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有乡镇新村办负责管理和协调有关事务的;有委托安置点所在地的村委会管理的;也有群众理事会负责管理的;还有的安置点无人管理,就由乡镇的扶贫专干“代管”,扶贫专干就成了移民户的“保姆”。这几种管理形式,都是临时性的管理措施,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三是制度不健全。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还没有一个安置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制度。管理就缺乏依据,使本来就综合素质较差和文明程度较低的移民群众没有约束,小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就得不到保障。

四是生产生活无序。由于没有行政组织,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计划生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没有专人去组织和管理,基本上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况,安置点成了移民集散地,平时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有事还得回“娘家”去处理。

二、集中安置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不到位,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来自不同一个地方的人住在一起,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公共卫生脏、乱、差,很多安置点既没有垃圾处理场,公共卫生也没有专人管理,公共场所没有路灯,群众夜间出行很不方便;二是容易形成管理死角或挂“空档”,如计划生育问题,有的移民户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在安置点属于临时住户,按照计划生育属地管理的原则,安置地没有责任管理,而迁出地又不便于管理,很容易挂“空档”,一些涉及到群众应该尽义务的事情就会形成两头都管而两头都管不着,形成管理的死角。三是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一个集中安置点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以上,在安置点居住的人员来自不同的乡镇或不同的村。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有所差异,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容易形成以原居住地为派别的“小集团”势力,各自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难以形成大局意识。四是由于集中安置点的生产生活处于无序状态,容易使部分人产生“返迁”现象,也就是说两个家或两边住,老人或妇女带着孩子在新安置点读书,其他人在原居住地生产和生活,逢年过节就团聚在一起,表面上搬迁了,而实际上还是没有搬迁。五是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移民户要靠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再就业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稳得住”。

三、对策和建议

1、建立社区管理组织。可根据各安置点情况建立管理组织和选择管理模式。小的安置点一般是“离组不离村”的,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安置,这种同属于一个村委会管理的可在安置点设一个村小组,在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小组长负责该安置点日常管理;大的安置点人口较多,并来自不同的地方,安置点一般都建在圩镇,管理比较复杂,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应该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安置点所在地的村委会管理,主要负责该社区的日常事务的管理和生产生活的组织协调。社区主要负责人也可由村党支部成员兼任,便于开展工作。必要时,也可在社区建立党组织,隶属于村党支部(总支)管理,还可根据需要成立各种协会等群众组织。

2、健全社区管理制度。安置点的管理不同于村民的管理。也不同于居民的管理,应该说界于两者之间,既有村民的具体事务。又有居民的管理要求,生活习惯不同,素质参差不齐。文明程度不一,因此,为便于管理。要建立健全适合安置点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如:治安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婚丧喜庆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文明公约等制度规定,按照制度来抓落实,管理应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组织开展评比活动。在成立组织机构和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社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管理的热情,如开展“文明家庭”、“卫生清洁户”、“模范家庭”“星级评比”和“好媳妇”、“贤内助”、“好孩子”、“致富能手”等评比活动,通过评比增强移民户的荣誉感,同时也能增强社区管理的活力。

4、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将涉及到移民户生产生活、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情通过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就能办好,为移民户提供方便,同时,还可通过中心为移民户提供就业、产品销售、种养技术等信息咨询。

5、筹措社区管理经费。社区的管理组织既没有编制职数,也没有资金来源,解决社区管理经费主要靠三条渠道。一是在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当中解决一部分,因为安置点的人口包含在所在村人口当中,上级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可以用于管理费用。二是路灯、公共卫生的清洁、水电管理、公共设施的维护等可以按照移民户的人口多少收取费用。三是不足部分在乡镇、村的其他经费中安排解决。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乡镇移民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