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建陵600载 文保事业谱新篇
2009-08-12十三陵特区办事处
2009年6月20日,是明长陵建陵600年。它的营建开启了明十三陵辉煌的建设史。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 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6月20日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建造思陵,十三陵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建设。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十三陵具有陵区建筑整体性突出、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自然环境幽雅壮观、保存较完好等特点。其历史遗存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和建筑技术、工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同时,十三陵还记录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沧桑历史。十三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明文化的真实载体,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1961年明十三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
(一)古建维修
1新中国成立之前
明十三陵从营建的时间看,有明、清两个不同时期。其中前1 2座陵建于明朝,思陵则建于清朝。明朝营建的十三陵从建筑规制上看大同小异,个别地方做了增补处理。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明世宗命增建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陵前神功圣德碑亭及长陵陵官内碑亭。此后,永、昭、定、庆、德等陵沿用此制。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世宗又下令在大红门之前增建大石牌楼(石牌坊),用以颂扬祖先功德。
清朝,对十三陵采取保护政策。除修建了思陵外,还对残损的陵寝建筑进行了维护。第一次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对思陵进行修缮。第二次是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对十三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这次修缮使十三陵陵寝建筑规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献、景、裕、茂、泰、康、昭、庆、德九陵方域下的门洞,均用砖墙堵死,城外侧增设一道登城的礓礤路;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的棱恩门均缩小重建,康、昭二陵明楼重建,思陵增建方城、明楼,扩建了享殿和陵门。
辛亥革命后,民国五年(1916年)十三陵被纳入了国家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之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十三陵由昌平政府负责管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平市政府根据行政院的指令,投资近4万元,对长陵神道的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风门以及长陵陵宫的陵门、碑亭、棱恩门、棱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神帛炉等建筑进行修缮,使这些建筑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2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5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拨款55万元,对长、景、永三陵及长陵神功圣德碑亭进行修缮。修缮揭氲面积共达3488平方米,捉节夹垄5738米,修整彩画2592平方米,添配石栏板39块、石望柱49根、斗拱144攒。1957年7月31日,长陵棱恩殿二根柱子遭到雷击,虽未造成严重破坏,但北京市园林局还是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从8月5日到8月25日,在长陵棱恩门、棱恩殿、明楼三处安装了避雷针。
3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之后
1981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昌平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职责是保护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和风景环境,范围包括十三陵景区、居庸关景区、银山塔林景区。下设长陵管理处、定陵管理处、昭陵管理处、神路管理处、居庸关长城管理处、银山塔林管理处。特区成立后,古建维修项目有:(1)1982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长陵棱恩门、棱恩殿进行修缮,揭换全部瓦件,更换整修天花板750平方米,金柱找平划痕400平方米,金砖去除污染107块,修整金砖刻痕329块,金砖地面钻生1956平方米。(2)1987年4月至1994年底,对昭陵进行了全面修缮。投资1100余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拨款205万元),对明楼进行挑顶大修。复建了棱恩殿、左右配殿、棱恩门、神功圣德碑亭、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施工总面积达5200余平方米。(3)1992年至1994年5月,投资190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复建了思陵陵墙、宝城墙,修缮归安方城四壁。(4)1994年4月至1995年5月,投资237万元,抢修献陵明楼。同时,对陵墙、宝城、陵门、石桥进行了修缮。(5)1989年5月至1995年7月,投资660余万元,对神道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恢复了龙风门的琉璃屏、华表的石栏杆及散水,铺设了神道石板,并在两侧修建了上下行公路。(6)1992年3月至2002年4月,十三陵特区投资3亿多元对居庸关进行了修缮。其工程分二期。一期1992年3月至1997年底,投资1.2亿元,修复长城4142米、敌楼15座、铺房3座、城楼2座、庙祠7座、碑坊2座、亭子4座、烽烽1座、过公路门洞3座、桥梁2座,以及衙署、书院、仓房5座。一期工程结束后,居庸关景区对外开放。二期2000年至2002年,搬迁农户90余户,修建居庸关长城古客栈、翠屏湖和办公用房、停车场等服务设施。(7)1992年9月,十三陵特区投资700万元对银山塔林进行修缮。对法华禅寺遗址、邓隐峰说法台、古佛岩、白银洞、中峰顶等古迹及环境进行了清理和整治。1997年6月,银山塔林作为景点,正式对外开放。(8)1998年对未开放陵寝封闭管理。安装铁艺大门,建值班室,24小时有人巡查护陵。(9)德陵抢险修缮工程。2002年3月10日开工,2004年6月18日竣工,7月5日通过竣工验收,历时两年多,投资1 500万元。主要修缮项目有:明楼揭顶重宽、补配斗拱和檐椽,补砌和加固宝域、方城墙体,补配哑巴院琉璃照壁构件,归整方城台面、马道,填补宝顶裂缝,修复宝城及陵内排水系统,修缮五孔石桥,加固陵墙墙体及墙帽揭宽,修缮三座门,复建棱恩门,对棱恩殿遗址进行保护等。其中,德陵的明楼方城修缮项目被列为北京市政府2002年为市民所办的60件实事之一。(10)康陵抢险修缮工程。2003年4月15日开工。修缮项目有:墙体整修及顶部揭宽,棱恩门复建,棱恩殿台基归安,明楼揭宽及添配斗拱等木构件,宝城及方域修缮,琉璃照壁修缮,三座门修缮及排水系统疏通。其中,康陵的明楼方城修缮项目被列为北京市政府2003年为市民所办的60件实事之一。2007年棱恩门复建完成。(11)2003年上半年,对大官门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将大官门至神道南口石板路修通。(12)庆陵
抢险修缮工程。2003年9月16日开工。主要修缮项目有:归安、补配石桥石构件,恢复宇墙及栏板望柱;现状保护神功圣德碑;整体修缮棱恩门;棱恩殿石构件归安;琉璃门瓦顶翻修,补配槛框及大门;三座门石构件归安补配,过木以上落架大修;方城马道整体拆砌,恢复垛口墙及宇墙;大修明楼;修复陵墙墙顶、规整墙面;清理疏通水道,拆砌坍塌墙体等。其中,庆陵的明楼方城修缮项目被列为北京市政府2004年为市民所办的56件实事之一。⒀2004年上半年,对石牌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并安置铁栏杆,对石牌坊进行保护。㈣2004年下半年,对定陵地官入口进行了改造。⒂泰陵抢险修缮工程。2006年3月开工,同年11月竣工。对明楼进行挑顶大修,修缮了宝城、方城和神帛炉。
4制定文保规划和相应的保护法规
为切实保护文物环境和恢复历史原貌,1990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制了《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2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为十三陵文物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199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划定七项(明十三陵为第五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其中对十三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缓冲区)作了明确的界定。
(二)明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申报过程
明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准备至2003年7月申报成功,前后用了近4年时间。
(1)成立申报领导机构北京市、昌平区及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先后成立了申报领导小组,并建立“明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
(2)撰写申报文本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人员撰写申报文本,文物科和调研室的同志,在时间短、任务急的情况下,按时完成文本的撰写工作,并及时联系翻译、出版单位,与之密切配合,按时按质完成了文本的校勘、印刷工作。制作介绍十三陵VCD光盘及幻灯片,并配有英文字幕。2002年2月1日,明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十三陵VCD光盘及幻灯片,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文物局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评定中心,并顺利通过验收。
(3)制定法规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法制办牵头,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环保局、昌平区法制办、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等单位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等上行法、专项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即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经市、区各相关部门多次研讨,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使该保护办法得以完善。该法规于2002年7月27日经市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刘淇市长批准,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为保证《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的贯彻施行,由昌平区法制办牵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配合,起草《昌平区人民政府实施(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即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令(第3号)。并邀请区政府办、文委、规划局、城管监察大队、环保局、林业局、市政委、民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工商局、公安局、交通队及长陵镇、十三陵镇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等单位进行研讨。2002年8月22日,经昌平区政府第六十次区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于2002年9月10日起实施。
(4)保护规划
根据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和专家的意见,并结合十三陵地区的现状保护情况,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明十三陵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调整规划》。
(5)环境整治
2001年12月30日和20024-年3月12日,分别召开了两次专家座谈会。根据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和专家的建议,制定了《昌平区明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拆迁整治方案》。对陵区附近有碍文物环境风貌的现代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拆除;对陵区道路两侧房屋建筑进行粉刷。安装铁护栏,对大宫门、石牌坊和陵寝周围50米内的高、低压架空电线和有线电视及通信线路入地埋设;对开放景区内有碍观瞻的拉线进行改造;新修万娘坟至明思陵的公路“万思路”,总长3340米;对部分牌示按统一规格、国际标色进行改色,并拆除不规范广告牌示,对与陵区环境不协调的广告牌、五彩旗进行处理;更换陵区内村名牌示;在未开放陵内安放中英文说明牌、石质说明牌;清理陵园周边垃圾等等。
另外,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定陵陵前广场地面改铺青砖及汉白玉石礓礤,定陵棱恩门安装玻璃台阶,定陵地下宫殿更换铜门、宝座及五供围罩去高60公分、后殿加防护网,定陵一、二陈列室更换展柜,定陵精品店改造,长陵陵内神帛炉四周铺砖,长陵陵门月台改造,长陵餐厅改造,万娘坟门楼修补工作,康陵监监墙修补及神道修复工程,征用王承恩墓周边土地,筹建资料室等。
2002年8月,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专家对明十三陵申报工作进行了考察。2003年7月3日,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明十三陵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申报成功的意义
(1)有利于十三陵文物的保护。
(2)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3)有利于推动明十三陵的文化建设。
(4)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出土文物的保护
1955年10月15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苏六人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发掘长陵。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先对定陵进行试掘。
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定陵,试掘工作开始。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多完成。1959年1O月建定陵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当年的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和考古所的王岩先生着手编写发掘报告。历时5年,1990年《定陵》发掘报告出版。
定陵发掘的成功,不仅为人们研究明陵的玄官制度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人们了解明代丧葬制度和神宗帝后的棺内情况及殉葬品的种类、数量及工艺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提供了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定陵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分析起来计有三大特点:一是种类齐全数量大。定陵出土的帝后殉葬品种类十分齐全。以用途分,既有冠带、首饰、袍服、枕被、丝织物及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