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大运河,关注文化线路

2009-08-12本刊编辑部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3期
关键词: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大运河

本刊编辑部

2009年6月1 3曰,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热烈地迎接着它的到来。作为主办城市的杭州更是用缤纷的色彩,为这一天涂抹着绚丽的颜色。在这一天,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对在文化遗产保护战线上工作了60年以上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予以了表彰,表彰他们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付出的不懈努力。在这一天,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2009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行动》,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及保护工作进行直播宣传报道。当我们再次通过电视画面感慨于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的极大丰富时,大运河令人堪忧的保护状况和申遗之路的艰辛,却让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是今年遗产日的主题,那么如何促进大运河保护和科学发展呢?

大运河,号称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曾经连通着中国的南北经济命脉,用流淌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运河文明。如今繁华早已落尽,只留下沿河众多的城镇及码头、仓库、船闸,桥梁,堤坝等遗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沧桑而落寞的大运河已是渐渐远去的风景,被人所慢慢遗忘。如今它被世人重新提起,历史的尘埃被一点点轻轻拂去,这不得不归功于文化线路,这个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在不断受到关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两项大型文化线路。

应该说,文化线路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对《世界遗产名录》的不断完善,希望能够涵盖更多品类的遗产,全面代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1993年,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种跨地区或跨国家,代表着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动态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正是因为这个尝试,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线路这个概念,并开始积极倡导各国推动这一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1998年,世界文化遗产权威咨询机构国际遗址理事会成立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其职责就是深入、系统地探讨“文化线路”的内涵,价值,意义及其保护策略。2003年,修订后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加入了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2008年,国际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在加拿大古城魁北克召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要素、内容、环境、特殊指标、类型,识别,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相关的研究、经费、保护和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标志着文化线路这个新的遗产类型在理论上的完善。《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定义:任何交通路线,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他形式,拥有实体界限;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定动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特定的,十分明确的用途j且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必须是产生于,也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以及贯穿重大历史时期的人类、国家,地区甚至大陆之间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多维度的持续的相互交流:也因此必须促进了其所影响的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杂交融合,并通过其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反映出来;与线路存在相关的文物和历史关系,必须已经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

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过程中,不断地实践着对这个新的遗产类型的认识。继1993年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后,1 996年法国的米迪运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御战线,1998年奥地利的塞莫林铁路,1999年印度的大吉岭铁路,2000年阿曼的乳香之路,2003年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山谷,2004年日本的纪伊山脉胜地和朝圣之路,2005年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等相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内容涉及到宗教,交通,商业等多种线路。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丝绸之路、大运河,还有茶马古道,徽州古道、秦直道,泰山盘道,豫晋朝拜之道,泰山盘道等等,都具备了文化线路所要求的条件,而且具有历史悠久、尺度巨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j功能持久,生命力强等鲜明特点。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线路的不断推进,中国对此类型的文化遗产也逐渐开始关注。近些年,由于看到了世界遗产所带来的一系列轰动效应,国内申遗的热情不断高涨,各地纷纷推出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希望能跻身于申遗之列,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对如潮的热情,如何来平衡和取舍,让负责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主管部门国家文物局颇费心思。特别是2004年之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的申报规则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每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二处世界遗产。为此国家文物局始终在积极思考如何调整策略,进行资源的整合以最大限度的适应申遗规则的调整,于是出现了明清皇家陵寝、苏州园林等包括多处遗产地的综合申报项目。而文化线路这种遗产新类型所涵盖的遗产地的数量将是巨大的。就拿丝绸之路来说,仅中国段列入预备名单的就涉及到6个省48处遗产地,而大运河则会更多,8个省,33个城市已经加入到申遗工作中。

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早在1988年就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并多次派出专家组对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丝绸之路以其反映人类长期以来贸易、文化交流、共同发展足迹的独特价值而受到特别重视。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召开世界遗产国际协商会议,协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报工作。2010年,部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完成申报,其中包括中国。

如果说,丝绸之路的申遗和保护,对于中国来说起初多少有点半推半就的感觉,那么涉及到大半个中国的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工作能够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向前推进,国家文物局功不可没。在国家文物局的努力下,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 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国家文物局会同财政部安排专项经费,启动了沿线各省的大运河资源调查等基础工作。河南商丘段、安徽宿州段及河北段的运河资源调查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2007年6月,国家文物局与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交通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召集沿线有关城市领导和文物部门负责人,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研究大运河保护问题和“申遗“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启动大运河保护工作。9月底,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挂牌成立。11月,国家文物局邀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实地考察大运河杭州段和扬州段。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大运河沿线8个省,33个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的代表形成《扬州共识》,共同组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有序推进相关工作,采取措施确保沿线城市和广大民众共享大运河保护成果。据大运河申遗办公室说,2009年6月底完成大运河遗产地级市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进入大运河申遗预备清单的遗产点:2009年12月底完成大运河遗产省级保护规划编制、2010年底完成大运河全线整体保护规划编制,2012年提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初审文本,2013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按照这个时间表算来,离大运河的申遗时间还有不到四年的时间,需要做的事情看起来还很多。前不久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以关注文化线路的科学保护为主题的无锡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大运河为例谈到了目前文化线路保护情况的不容乐观。首先,由于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几百年来的取直疏浚,各段河道有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淤积湮涸常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和人文景观损毁,文化遗存不断消失:其次,城市快速发展给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带来挑战。不少大运河沿岸城市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而南水北调工程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又是一次较大的人为干扰;在资源利用上,人们只注意”黄金水道”货运量的增长与航道拓宽,却很少关心运河文化的保护,附载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还有就是缺少国家层面行之有效的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协调机制。例如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由各地水运局或交通局分段管理,结果必然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关注沿线的文化遗存,而文物部门始终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的监控。

在无锡会议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被代表们所广泛涉及。会议最后形成了《无锡建议》。建议对文化线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指出了文化线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做好文化线路保护工作的六点倡议。1提高对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视程度。各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应不断加大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在经费,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基础研究。鼓励以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更大范围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文化线路遗产的评估,保护,管理和修缮体系。3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文化线路遗产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逐步摸清家底,充分认识其价值和内涵。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和管理规划,探索文化线路遗产整体保护的方法。4建立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协调机制,解决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控制破坏速度,减少因开发和忽视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采取法律措施,多学科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保护实践,促进不同地域间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5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展示工作。研究,探索有效方式,兼顾单体文化遗产间关联和文化线路遗产整体价值的阐释,凸现线路遗产展示的整体性。6加强对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性。

这六点倡议与其说是与会代表的积极倡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说出了国家文物局今后在做好文化线路科学保护方面上长期努力的方向,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大运河,今后所面临的将不仅仅只是申遗工作的完成。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运河“申遗”只是目标,要将申报的过程变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大运河科学研究,提高广大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沿线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大运河的保护中真正受益。这应该是对所有申遗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猜你喜欢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大运河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中国的“世界遗产”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放歌大运河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