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羌碉的复活期

2009-08-12

草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羌寨黄泥羌族

董 勇

新春伊始,我徒步三个小时,登上了岷江河以西的山峦,俯瞰威州城区,海拔2200米、两千多年寨龄的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在汗流浃背中,我和布瓦羌寨的羌族农民们开开心心地攀谈,终于核实了四十九座黄土羌碉的古老历史,算是不虚此行。

布瓦黄土群碉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共计遗存四十九座碉,上下连绵两千多年。整个群碉依山势和村落布局呈南北分布,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000米。据考证,“布瓦”一名源于羌语谐音的音译,确切含义是“黄泥土峰”。

碉是川西北羌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羌族之魂。据《史记》记载:秦汉时,川西北高原“居山依止,磊石为室”之“邛笼”,那就是碉房。早期为防风防盗、住人关畜贮物的民居,其后不断演变为官寨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官寨碉是其权力的象征,战时成为避难藏物之处;界碉为界地的地理标志;风水碉造型奇特美观,形体较小,建于村寨附近而用于驱魔镇邪,保境安民:战碉雄伟高大,有单个的,也有数个相连的,数个相连的互为犄角,首尾呼应,构成了极其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多建于交通要道,山梁隘口,间沟交叉处或视线开阔地带,以燃狼烟、鸣枪炮、吹号等形式报警,快速传递信息。其实,布瓦黄土群碉包罗万象,它填补了中国民族战争史、建筑史的空白,历经数次大地震仍巍然耸立,是四川省仅存的且分布集中的土碉,是全国少见的建筑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6年5月,布瓦黄土群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里的白发老人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从前,黄土碉楼有45座,均为四角碉。碉身为当地丰富的黄泥土夯筑,棱角凸显,光滑如削,碉体下大上小,里置木质斗拱,有7至9层不等。每碉第一层底部的东墙中部开一门,门高1.8米、宽0.9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和第五层南墙上各开一道小门,门高1.4米、宽0.8米;每层均开1—2个竖长方形或小三角形的瞭望孔,孔高0.2m0.3米、宽0.1—0.2米。那时,石砌碉楼有4座,其中八角碉和六角碉已毁,尚存五角碉和四角碉,碉身为石片砌成,高1.6米、宽1.5—1.7米,为明、清时建成。碉墙下宽上窄、内直外斜略收、分逐层垒砌,里置横梁隔成数层,横梁也起支撑拉扯的墙筋作用。现在,布瓦群碉比较完好的有4座:其中,1座是石块砌成的,立在山崖边,已被地震削去了上半身;3座是黄泥铸就的,依然矗立,只是碉顶稍微垮塌,碉身有裂纹。村里现有的许多碉房裂开了大缝,3座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稀有黄土碉,虽然历经了1933年、1976年、2008年的特大地震,仍然耸立。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布瓦黄泥群碉,不愧是中国浩如烟海的民族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羌族人民改造自然、发展自然、不畏强暴、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历史见证。

“5·12”汶川特大地震,3位“千岁老人”不同程度受损,国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常关心这3座黄泥羌碉,已有20多批、100多人的各级文物保护专家亲临布瓦村指导黄泥羌碉的抢修、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因3座黄泥羌碉的抢救性保护发展成为整个布瓦村落的应急保护。如果羌碉及整个村落能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抢修保护羌碉羌楼,那就能促进布瓦村的旅游业发展啊!听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羌族村民们兴奋不已地告诉我。开春前,布瓦羌碉及整个村落核心保护区已划定,在核心保护区内,将恢复一批黄泥羌碉,原有的31户农宅也将按照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羌楼风格进行抢修和打造。瞧,黄泥羌碉已穿上了安全的“防护衣裳”。

“都汶”路即将全线贯通,汶川县城至布瓦村的乡村公路已经拓宽,道路硬化正在进行,这极大地改善了布瓦黄泥群碉文化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如今,独具特色的羌寨文化资源融入到汶川灾后重建发展中,羌寨将建立民族特色的演艺广场,举办烤全羊、山歌卡拉OK、篝火晚会、锅庄舞会,展示民族工艺品、民风民俗、民族风情;观高山日出、岷江大峡谷、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农业;还能开展骑马、射箭、斗牛、斗鸡等特色活动,开发原始密林探险、野外宿营、丛林野战、登山比赛、碉群邛笼式射击等山地运动。既要再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彰显中华藏羌文明,我相信复活的布瓦羌寨商机无限。

本栏目责任编辑:蓝士开

猜你喜欢

羌寨黄泥羌族
寒池
黄泥水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赤脚黄泥郎
有趣的羌寨婚礼
挖“黄泥公公”
守望的花朵
20对重组新人 吉娜羌寨的集体婚礼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