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直隶的差役费用与办公费用
2009-08-12程利英
程利英
摘要:明代北直隶差役费用支出数额很大,有地方官差、兵差等各种差役及费用等。这些差役在一条鞭法实施之前是以力役形式服务,一条鞭法实施后,这些差役始征收代役金。明代北直隶的地方行政事业费用包括县政府的各种日常活动经费、官场交际费用等,名目繁多,不可尽数。这些经费均来源于徭役的征发及征收代役金,即有纳银当差的,有以力当差的,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是与明政府重视中央、轻视地方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明代;北直隶;地方财政支出;差役费用;办公费用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98-04
明代的北直隶统辖顺天(今北京)、保定(今河北保定市)、河间(今河北河间市)、真定(今河北正定县)、顺德(今河北邢台市)、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永年)、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后一度移治今大名县南)、永平(今河北卢龙县)八府和隆庆(今北京市延庆县,隆庆元年改名延庆州)、保安(今河北涿鹿县)二直隶州,其辖境大体上相当于今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省2:一部分地区,是畿辅之地。
目前,学术界对明代北直隶的差役费用及办公费用的专门探讨较少,就笔者所见有日本学者新宫(佐藤)的《明代北京铺户的徭役及其银纳化》(《历史》62,1984)、高寿仙《明代北京杂役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胡海峰的《明代北京铺户研究》(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3年)及《明代北京城市的铺户》(《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3年第1期)等,相关研究或研究中涉及到该问题的相对多些,但也较薄弱。故笔者拟对此作一探讨,希望对该专题的研究能有所贡献。
一、差役及费用
差役及费用指地方官差、兵差等各种差役及费用。明代地方政府需要大量在各种官府衙门中服役的皂隶,其中在公堂上听从使唤的是直厅皂隶,跟随官员,服侍于左右的叫随从皂隶或跟随皂隶,此外,看管监狱的禁子、守门的门子、管仓的斗级、守库的库子都属于皂隶,运送税粮的解户,征收商税的巡栏,为各级官府和学校做饭的斋夫、膳夫,维持秩序的弓兵、机兵、民壮,以及接送官员、运输官物、传递文件的驿递中的马夫、水夫、递运所夫、铺兵等,禁子、马夫、抬柴夫、步兵、灯夫、快手、门子、防夫、馆夫等一类员役为官员们奔走服役。这些员役分属民壮、驿传和均徭。民壮和驿传的差役全部是为本地或途经本地的官员提供服务。均徭的大部分差役也是为当地地方政府服务的。这些差役在一条鞭法实施之前是以力役形式服务,嘉靖年间,一条鞭法实施,这些差役始征收代役金,但其时一条鞭法数次行止,直至万历九年,一条鞭法才在全国推行。差役费用支出也数额很大。如保安州,是北直隶比较贫瘠且人口较少的一个州,万历十二年(1584),银差支销银574.515两。怀隆道柴薪、马夫银58两。分巡道柴薪、马夫银58两。知州柴薪、马夫银88两。吏目柴薪、马夫银64两。本州库役一名,工食银14.4两。预备仓老人一名,斗级二名,工食银21.6两。禁卒四名,工食银28.8两。共银907.315两。
明代北直隶徭役四差收入状况,见表1:
如上表1中,崇祯年间,广平府永年县的均徭役费8582两,民壮役费5054两,驿传役费16986两;真定府元氏县,其均徭役费为7634两,民壮役费809两,驿传役费12494两;万历时期成安县的均徭役费是8247两,民壮役费1289两,驿传役费2733两。徭役的征发是有针对性的,一般是需要多少,就会征发多少,有纳银当差的,有以力当差的,即按支出定征收的数额。
二、地方公费(衙门行政支出)
明代的地方行政事业费包括县政府的各种日常活动经费,如办公用品开支、开展日常政务的费用、举办各种仪式和活动的费用、官场交际费用等等。明代地方政府除了需要如皂隶、斗级、禁子、马夫、斋夫、膳夫一类员役为官员们奔走服役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行政或公共事务,不但需要一定的人力来操办,更需要一定的经费开支,这些事务及费用包括:州县官员的办公乃至生活用品,从纸札笔墨到油烛柴炭米蔬;由官员主持的各种仪式,从桃符门神到各类祭祀以至举办乡饮酒礼;招待上司和过往官员,请客送礼的费用等等。此外还有种种因时因人而异的各种名目的费用,甚至官员私人事务的开销,不可尽数。
具体来说,有本县鞭春(北京当时习俗)、抚院造朝觐册、官吏朝觐盘缠、本县知县修宅、典史修宅、主簿修宅、儒学教官修宅、修理察院太仆、补造铺陈伞扇、补造迎送上司伞扇、本县官吏造朝觐册、修理仓廒、桃符门神、各衙门察监审录造册、知县新任修衙门及置轿伞家火等项、衙门迎春银、冬夏桌围、纸张、刑具、上司按临公用、上司操练官军犒赏银、处决人犯花红、宴会、府城兵道衙门及桌围家火等费、纸札笔墨、油烛柴炭米蔬、各茬院公馆等衙门并围裙座褥等费用。
宣德八年(1433)。顺天府所属通州及良乡诸县儒学大成殿宇及社稷鬼神坛。养济院申明旌善二亭,皆经久敝坏,即责令当地官府修治。
再看万历、崇祯年间,北直隶各州县地方财政支出状况,见表2:
由表2可知,万历、崇祯年间。北直隶各县每年支出以公用一项的钱最多。地方上的公费则来自里甲银的征收。
此外,就顺天府来说,向皇宫进春也是一项不小的花费。
“进春”是老北京的年俗。它是春天的象征,是男童模样的勾芒神,还有一个泥土塑造的春牛。人们事先在春牛房里塑造的春牛,身高4尺,长达8尺,腹中装满五谷杂粮。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府尹率众到春场将春牛和勾芒神抬回顺天府衙门,叫做迎春。立春当天再抬到皇宫里请皇帝观看,叫做进春。进春仪式后,春牛被抬出游街,任人们鞭打,以象征春耕即将开始,这就叫“打春”。泥土塑造的春牛被打破后,腹中的杂粮溢出,象征着五谷丰登。
明朝时该习俗就已在京师盛行,费用主要由顺天府的宛平、大兴二县承担,为劳民伤财之役。据《宛署杂记》载:在宛平县,万历时期,皇帝御前春一座,仁圣皇太后春一座,慈圣皇太后春一座,共需要椴木十八根,每根银四钱,共银七两二钱;牛胎骨银八钱;火焰宝珠材料,银二钱五分;木匠工食银四两五钱;雕銮匠工食银四两二钱,捏塑匠工食银二两五钱;妆銮匠工食银三两;油漆匠工食银二两三钱;销金匠工食银一两五钱;旋匠工食银八钱;银硃六斤,银三两;二硃六斤,银九钱;麻布三疋,银三钱;好麻三斤,银六分;水胶三斤,银六分;黄丹一斤八两,银九分;桐油、麻油十五斤,银四钱九分八厘;土子银三分,翠花三朵,连匣黄绫等项,银二两四钱;春柜三个,银三两六钱;春桌六张,银二两四钱;春花银、牌脚银二两七钱;纱灯六个,银二两四钱;包春纸银四两;竹丝灯笼银五钱一分二厘,共计
五十一两,由该县徭编银(“因事编佥”的徭役代役金)内支办。
可以看出,“春”的用料琐碎繁多,虽每项花费不多,但种类较多,所以通算下来也是一个较大的数目。仅“春”三座,就花费宛平县白银51两。
三、地方财政支出的经费来源
明朝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力分配受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的赋税钱帛收归中央财政。小部分存留地方,存留地方的部分收入,就成为地方经费的部分来源。但存留钱粮只供本地政府部门开支,用以支付当地军费、地方官俸、师生廪膳及赈灾等。即明代的存留制度只为地方预留固定的几项,既不考虑各种因素对于存留项目支出标准的影响,也不考虑在规定项目之外必然会发生的其他临时开支,地方政府没有经费预算。明代的北直隶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把存留钱粮作为地方经费的部分来源,所以当时北直隶各州县亦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规定项目之外的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没有经费来源,如地方官差、兵差等各种差役及费用及地方公费(衙门行政支出)等杂费就是如此。在明代北直隶的杂费支出中,以顺天府最重,顺天府中又以宛平、大兴两县为剧。万历《顺天府志》述二县的繁重杂费支出情形为:“顺天为王畿,其用不赀既已浮于他郡,而二邑属辇毂下,又视他邑,独最入不锱铢,出则什百,非有神输鬼运,其能不虚如覆钟也!罪之民,则民惫,民岁俱敝,而费尚不可已也。”即顺天府作为京城所在地,其费用支出不可计量已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而宛平、大兴两县处于京都,和其他县相比,收入少,支出多,怎么能不财政空虚!向老百姓加征,则百姓疲惫,百姓每年都疲惫不堪了,而二县的繁重杂费支出还没有停止。
那么,这些没有正常经费来源的地方支出最终出自哪里呢?于是征发徭役、征收徭役的代役金就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维持明代北直隶正常政府财政运转的主要财源为“因事编佥”的徭役和代役金,即以里甲银、均徭银、民壮银、驿传银等徭役四差收入为主。万历年间,保定府“各项徭役银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五两六钱,各项听差银五千八百两”。
按照上表1统计来看,万历时期,广平府成安县四差征收的役银总数为13094两。崇祯年间,广平府永年县四差征收的役银总数为32183两;真定府元氏县的役银总数是21893两。美国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指出,明代全国平均每县用做地方政府运作的役银约有3000两,南方的县可达7000两,其中有几个县这项收入高达30000两。比较而言,北直隶各县的役银数额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南方一些县。但是这些数据与实际情况相比,仍然偏低,因为在北部,尤其在北直隶,仍然要由民众完成的许多劳役没有列出,若一一详细列出,作为京畿之地的北直隶的代役金额有可能全国最高。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明代尤其是万历年间北直隶皇室勋戚是怎样奢侈浪费、贪得无厌,又是怎样在北直隶这一地区进行残酷的搜刮,以及这些行为对北直隶财政状况造成的影响。
明代的北直隶,是一个中等经济发展区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与前代相比有所提高,但落后于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就是同北方的河南、山东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封建社会的整个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通过上交农业税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提供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加工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农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及其收入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明代北直隶这样一个次经济发达区,农业不发达,粮食仅自给,财政收入又以农业税(田赋)为主,可见该地区的财政收入不高。加之该地区每年的粮食产量和商业税收也低于南方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所征赋税,比之南方虽稍宽,但作为主要财政收入的田赋每年起运到京城的比例却很高,占全国第五位,且高于全国的平均起运标准,存留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地方财政无法维持之下,只有靠大量征发徭役及征收代役金来弥补,足见其地方财政收支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结余。所以北直隶的徭役征收数额又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作为畿辅的北直隶地区,其地方财政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而该地区广大劳动人民所承担的劳役也重于其他地区。
明代北直隶之所以处于如此窘困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在明政府重中央轻地方的政策下,中央与地方不断争夺地方财税,地方基本没有财权。北直隶因属京畿,中央对其财赋的掠夺尤甚于其他地区。“京师者,天下之本;而畿甸者,由京师之辅也。畿甸之民安,则天下之民举安。历观前代之主,无不以京师为重者。我太祖高皇帝以应天等处为兴王之地,特将夏税不时全免。”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北直隶地区是京师的外围,北直隶地区的人民生活安定,则天下的人民都生活安定。为了京城的安危,北直隶本该受到优免,享受比其他地方优厚的特殊待遇,且前代莫不如此,皆以京师为重,独明之北直隶却遭受了重于全国其他任何地方的剥削,这对本就经济不发达的该地区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其财政状况令人堪忧!财政是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存在的,北直隶的财政状况如何,对明政府的影响力尤甚于其他地方,财政窘迫的情形下。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能体现都非常不利。若要改变这种形势,势必要重新定位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打破中央集权制,从根本上扭转明政府重视中央、轻视地方的思想。不过,在当时来说,这绝非易事!
参考文献:
[1][清]朱光,杨养正,保安州志校注:清康熙十一年(1672)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308-311
[2]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125-126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宣宗实录:据台湾影印本复印[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2335
[4][明]沈榜,宛署杂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本[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35
[5][明]沈应文,张元芳纂修,(万历)顺天府志: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73
[6](明]贾淇等,保定府志:据明隆庆5年(1571)刻本、明万历35年(1607)增修本影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2,4
[7][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阿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37
[8]方荷生,赵文娟,地方财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37-38
[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孝宗实录:据台湾影印本复印[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2717
[10][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7,789
责任编辑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