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基础资源,实施二度创造
2009-08-12李建成
李建成
我同意平时的备课要常态,但是我觉得案例中的这个常态是不可取的。他的常态是简单的应付,这种简单包括对教材的钻研、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媒介的准备。从这位语文教师的备课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常态”对这一课的教学根本就没有作任何准备:放学后,在电脑前查资料,写教案,忙到10点;搜寻图片,做几张幻灯片,又忙2个小时。最可笑的是制作幻灯片这一技术还需要向别人请教。可见,他原来既没有基础资料。也没有设计初步方案,更没有使用过现代媒体。其实,他所说的常态备课就是不备课。
我们追求的常态应该是高效率的常态,是高质量的常态。不认真备课不行,这一点无可置疑,不需要争论。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备高质量、高效益的常态课。备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因此,让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学生和思考教学过程的时间不能少。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教案抄写和课件基础材料的搜集需要很长时间,且有的内容都是“共性”的,是否让教师自己书写、搜集与课堂教学效益没有直接联系,这些基础资料可以共享。对此,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究,具体做法是“共享基础资源,实施二度创造”:年级组将下一周的每节课教学内容分别安排一名教师主备,由主备教师自己钻研教材,备写一份教案,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课件;然后,集体备课时。年级组本学科全体教师进行讨论,对他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一个集体共性备课,并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发至学校网上,作为基础资源,供大家共同享用;最后,上课前每个教师将其下载下来。根据本班级学生情况进行二度创造。这样做避免每个教师都花大量时间查资料、设计教案和做课件等基础劳动,教师用于二度备课的时间就不需要那么长,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备课一定要做到:“主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研讨”,小组必须认真开展;“二创”,个体必须按需改进。否则,这种备课流于形式,也无异于不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