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9-08-11王秀芬
王秀芬
摘要: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包括自学、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要下一定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分析比较能力;归纳能力;融会贯通能力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以前的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历史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人从事初中历史教学17年了,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新课改实施前,教师非常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大都成了书本的奴隶,学习历史的能力十分低下;新课改后,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系统性较强的、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苏格兰人民起义,革命会爆发吗?在学习“美国的诞生”时问,如果没有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会爆发吗?在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使学生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白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四个事件。在学习“血腥的资本积累”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被抓获的黑奴”和“黑奴运抵美洲”插图使学生体会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的血腥性。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知识线索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以下要素:原因、时间、地点、过程、人物、结果、性质、影响或作用。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讲“洋务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一一列出,我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线索的基础上,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不可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并做好学习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如红军长征的经过,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1934年10月开始→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935年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
中外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纵横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相关知识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堂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堂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具有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培养学生以上几种学习能力,那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去翱翔知识的天空。这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粗浅的做法,教海无涯,学无止境,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不断用新理念指导我的教学,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新路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