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009-08-11孙晶辉
孙晶辉
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的数学活动。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改变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才会乐意学数学。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自觉训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字:数学;积极性;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本人认为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1.联系具体事物,创设情境。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联系其他学科,创设情境。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孤立于某一学科,而不能使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各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则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3.用实验,创设情境。实践出真知,学生对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一现象。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所讲内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课教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另外,还要正确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机会,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肯定后,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三、注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
竞争是触发激情的情境,创设竞争情境是课堂上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提前布置作业,内容包括教学、抢答题竞争、口算题竞争、解答应用题、计算题正确率与速度的竞争、求异的竞争,并给优胜者以奖励。对质疑提高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争论的情况进行点拨和肯定,对于有创见性的见解和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竞争表现自己,从而引发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被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不会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学习兴趣。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知识技能为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子兴主编.数学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胜泉,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卢元楷,钟祖荣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