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2009-08-11刘亚静
刘亚静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自主交流;激发热情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数学教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邛讲授新课?邛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导致学生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用功,但成绩却不够理想,经过细心地观察与探究,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数学这一学科,如果学习方法掌握得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收效。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一)指导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不会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教授他们课前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新内容提前阅读和思考,以便熟悉内容,弄清楚重点、难点以及自己有哪些不明白之处,从而引起课堂上的注意和重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做标记”。如学生对科学记数法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做上自己的标记,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和领会这一内容。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尝试着练一练新课后面的练习题,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二)诱导学生听好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得要领,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第一,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精神高度集中,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要求学生抓重点,做笔记。上课时教师所强调的某些内容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讲时,只是暂时地记忆和理解,因而,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巩固。第三,对于预习中做过标记的知识点,特别是难点更要“认真听,多提问”,从而深刻领会和透彻理解。第四,积极回答教师课上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和消化,如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还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多想、多问,直到弄懂为止。
二、加强过程教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促成学生的积极思维,使“静”态的书本知识深化到“动”态的教学思维中去。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直接灌输死知识,这不利于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教学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否定过程就是切断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学生领会知识发展进程,体会数学基本方法的需要,更是活化学生思维活动的需要。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新旧知识之间、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进而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第二,注重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展开逻辑思维,采用适合的思维方法,合情合理地推理。
第三,通过改变问题的叙述方式、改换观察或理解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呈现新面貌,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兴趣、新联想,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积极性原则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的教学都要充满激情,要使学生感受、体验到教学的形式美,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二)问题中心原则
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数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成是数学问题的衍生物,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探索,以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三)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课堂提问或讨论等方式,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这是体现民主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都有轻松感、快乐感、成功感,都充满自信和自尊。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其形象性、生动性、交互性、高效性等特点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还可利用网络教室扩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并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造条件,以实现小教室成为综合立体的大课堂,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现代化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2.数学教育.
3.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