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2009-08-11谢素英
谢素英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诵读是“读”的第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在现代社会越发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多数依赖于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诵读是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阅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就像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必然无法飞翔,只有双翼并举,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换而言之,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阅读学习。阅读教学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重任,同时也是承传文化的桥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只是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读”这个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环节就被忽略了,学生读书的时间、精力和权力被剥夺了,致使他们“读”的兴趣严重丧失,而对语文的人文内涵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一事实从反面警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诵读是“读”的第一种形式。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任何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只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多数依赖于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
诵读是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文字是内容的载体,声音也是内容的载体。诵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阶梯,而理解又反过来改善诵读。诵读与理解之间,是脑、眼、口、耳这些高级器官进行有机运转协调统一的结合,缺一不可。诵读是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读得好理解得就好,读得深理解得就深;反之,理解得深读得会更好。读到一定的境界,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确是至理明言。诵读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使他们领略其意、审视其美、享受其乐,从而感悟文章的妙处所在,体察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诵读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用普通话读,读得准确、清楚、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发音要洪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充分表情达意,不重复、不掉字、不添字。诵读可采取多种形式: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对优美的段落、诗歌,可以让学生大段或整篇地进行流利地背诵。在高质量的诵读、背诵中,学生可以把握课文的语言、情节,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学九年级下中的《词五首》一课,我就采用了“读”的教法。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李清照的《望江南》,使学生对“倚栏远眺”的思妇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如临其境、深悟其情的共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更让学生感悟到江水东流潺潺,思念缠绵不绝的画意诗情。正是诵读这种最为基础的方法,使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得到了实现。
阅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如果说诵读主要是在课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么阅读则是让学生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干扰下,独立操作、自己练习的一种读书活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就像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必然无法飞翔,只有双翼并举,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换而言之,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阅读学习。
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共性教育,它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它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而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一片寻找自我的广阔天地。寻找自我的广阔天地。这片天地是人类文化的广场,在这里学生尽情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而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又能保证其个性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由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学生在其中广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丰源,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也因而得以实现。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就像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必然无法飞翔,只有双翼并举,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换而言之,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阅读。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应当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即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知其大意即可,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语文世界的浩瀚博大,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在“随便翻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或喜欢的“东西”,要记录清楚,然后利用一定时间进行精读,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并摘录收藏,反复咀嚼,取其精华,得其真趣。
2.还要将自由阅读和指导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大胆放开,但放开并不是无所限制。在时间上,不能没有节制,要注意文理调节,劳逸结合;在地点上,不能不分场合,既要择时又要择地;在材料上,分清优劣,辨明善恶是非;在方式上,既提倡个人自由阅读,又注重集体活动,以便规范引导、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3.还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课外阅读,时空无局限,但想全面开辟、充分利用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我们规定学生饭前饭后记一条名言或背一首诗,早饭前后必须收听新闻。下午第四节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博览群书,从而把阅读教学拓宽到更宽的领域。
阅读教学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点明了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是讲平日功夫,“下笔如有神”是说创作中的灵感,即写作的灵感是从读书功夫中出来的,是潜意识中酝酿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的结果。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文章读得多了,什么样的写法好,什么样的意蕴好,什么样的语言好,心中自然有了标准,朝着这标准下力,日久必能出手不凡。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学习语文,阅读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在素质教育日益风行的今天,我们坚信,读书之风兴起之日,必是语文教育走上正轨之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