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009-08-11陈秀娟
陈秀娟
摘要:培养人文素质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素质,中学生更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传递知识、开发心智、塑造人格,是教师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力量,用自己的良好情感和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结合起来演绎,使语文课成为对进行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阵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质
培养人文素质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素质,中学生更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传递知识、开发心智、塑造人格,是教师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自身有对祖国文字的深切热爱,在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同时,更应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书育人的教学机制中,转化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力量,用自己的良好情感和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素质,中学生更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达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塑造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把教学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阵地。
二、传递知识、开发心智、塑造人格,是教师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我们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更是重大而庄严。教师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是新世纪教师应肩负的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哲学家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教师”;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形象地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发挥自身的人格力量,用自己的良好情感和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学生面前,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从其教,听其言,信其道。唯有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志坚强的教师,才能感化出品德高尚、善于协作、富有责任感、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来。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所有学生,都十分需要教师的关爱,并在教师的关爱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的人生开始就掌握在教师手中。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之爱,这是师德的核心。这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二是母爱,这是诲人不倦的爱,造就新一代的爱。教师具有了这种爱,学生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培养人文素质。三是朋友式的爱。有了这种爱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功能和目的的实现将会更有效、更明显。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德,是学生人文素质形成的原动力。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并用自己的爱心不断唤起学生美好的品质,使之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