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四忌”
2009-08-11吴志平
吴志平
摘要:传统德育方法“你讲我听”、“简单的奖勤罚懒”“单一典型示范”等已不适应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当今学校德育方法的改进,依然需要“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我国“寓教于乐”、“教”与“导”的德育模式与欧美国家的“公开演讲”“平等辩论”德育模式结合起来。
关键词:德育工作;开展;四忌
所谓学校德育工作,即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当今社会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昌盛。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西方的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给我国青少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传统的做法是在单一、封闭的环境下,教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讲解“正统而单一”的德育内容,通常采用典型示范、情感陶冶、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活动,活动结束后,采取奖惩激励、评比优先等方法巩固德育效果。然而,当今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各种非主流文化,如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等。为了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均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各科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但为什么德育工作总会有不可避免的尴尬局面发生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德育工作在很大层面上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具体有四大忌:
一忌: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形式主义
面对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有的学校领导或教师,不是深入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学校,平时几乎不组织活动,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做一些表面文章,材料装在档案袋里,贴上标签,就替代了所有的实施步骤了。或是临时抱佛脚,上级查什么内容就临时准备什么材料,应付检查。此种做法,对德育工作不但没有裨益,相反对教师以及学生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领导视察到来之前的所谓“培训”,更对教师、学生产生一种误导,以为作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如“普九”、“评估”等任务一经下达,从上至下忙得不可开交:写读书笔记、凭空撰写出革命传统报告、公安机关的普法报告等。此种做法大大占用了师生的有效时间,无端地浪费了大量的办公用品,劳师动众,令人堪忧。
二忌:德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课的偏见
其实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工作,是每一学科都责无旁贷的任务。
学生良好品德乃至人生观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教育。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深刻领会、运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因为各学科教材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政治、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他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的思维,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只要按大纲去做,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忌:把“说教”视为德育工作的法宝
在许多学校,现行的以灌输为主而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有言:“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摒弃。”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惩罚等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时常看到,有的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一味地批评,不知道尊重学生的人格,有的甚至还对学生动粗,致使学生作出偏激的举动。全国各地类似的实例是不少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四忌:德育只是班主任或某一部门的工作
我们经常看到,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做只是班主任的工作。有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如政教处或德育处,平时就是这些机构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其他科任教师只是上课讲授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几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科任教师必须具有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讲课艺术,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广大学生听讲,而不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很难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生心里就只有班主任关心他们,所以就只信任和尊敬班主任,其他老师在他们心里没有多大位置,学生跟班主任的感情最深。这种现象严重偏离了我国教育方针的方向,忽视了所有教师都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