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职场启示
2009-08-11肖保根
肖保根
2008年诺贝尔奖揭晓,钱永健、阿赫蒂萨里、克鲁格曼、克莱齐奥……这些名字披上了耀眼的光环,让全世界人民津津乐道,好不羡慕。探秘他们的成功秘诀,对职场有着重要的启示。
钱永健:适时回头
2008年10月8日,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人下村修、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是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的人。小时候因为有气喘的毛病,他只能待在家里,出于对化学的爱好,就在自家的地下室搭起自己的“小化学实验室”,摆弄起瓶瓶罐罐来。16岁时,钱永健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这个“西屋科学天才奖”是全美最久远、最负盛名的科学类比赛,获奖者经常被看作是“小诺贝尔获得者”。之后,他又通过获得的西屋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念书。虽然成绩出色,但钱永健也有过对化学厌倦的时候,在哈佛大学求学时,他就对呆板的课程设置颇为不满,所以自己上了不少钢琴课。而在剑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我总有一些关于在蓝色大海上航行的梦想,但是结果表明,我的工作和这个美梦无关。最后,我终于明白,我根本不关心藻海的深度问题。”于是钱永健又从海洋学转到了生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脑,这对于他来说更有研究的乐趣,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此后,他又“回归”化学,开始了自己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并最终成就了辉煌事业。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都会走弯路,其中也包括诺贝尔获奖者这些名人、伟人,钱永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经历了化学——钢琴——分子生物学——海洋学——生理学——化学的轮回。
职场启示:走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条胡同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钱永健适时回头启迪着人们,只要自己有能力有水平,在大公司求职失败后,不要气馁,有机会卷土重来。跳槽跳得不好,不要紧,好马也吃回头草。只要有利于事业发展,回头又何妨!
克鲁格曼:紧跟潮流
克鲁格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克鲁格曼的紧跟时代潮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参与政治。199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使克鲁格曼在全美国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风头,他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极大的帮助,虽然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为总统经济顾问,而是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也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但克鲁格曼让全世界人民记住了他——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们。
二是关注世界金融危机。克鲁格曼由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预警以及对如今能源危机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预示,被人们认为是一名成功的经济预言家。他大胆地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奠定了“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世界经济学界当时断言:克鲁格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周业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的出现终于成就了克鲁格曼。克鲁格曼的成功得益于他善做时代的弄潮儿,政治经济两手抓。这样做,使他总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持续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职场启示:要学克鲁格曼的紧跟潮流,就要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即使是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工作不管分内分外,努力做出成绩,着力表现自己,这样就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得到机会。
克莱齐奥:彰显独特
瑞典文学院认为,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人克莱齐奥是因为他是“(不断开始的)新旅程、诗意历险和性迷醉的作家,他超越主导文明,以及被这种文明压抑的人性之探索者”。克莱齐奥196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引起了极大关注,而作为小说家取得突破的作品是1980年出版的《沙漠》。
对于克莱齐奥这个世界名不见经传的“三流”作家获奖,很多人愤愤不平。虽然这跟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年龄结构有关系——一帮七八十岁的老人,思想与阅读习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此外,“诺贝尔文学奖就像割韭菜,”克莱齐奥获奖并不表明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是在法国,属于他的那一拨作家过去以后,只剩下他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论资排辈的问题。然而,倘若我们带着后知之明来回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前后后,那么克莱齐奥的得奖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因为他代表的正是霍勒斯·恩达尔口中那“孤立的、与世隔绝的”美国文学的反面。无论是克莱齐奥四海为家的漂泊经历,还是他多样化、难以定义、充满多元文化特质的书写,都是独立和自闭的反面,这让他赢得了诺贝尔委员会那些老年评委们的青睐。
职场启示:人需要独特的人生,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是很难引人注意的,更谈不上会有人欣赏你。所以说,人在职场可以有缺点,但不能不独特。如果你的老板欣赏你的个性,你就时来运转了。
阿赫蒂萨里:改变个性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说,授予芬兰前总统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阿赫蒂萨里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他曾在1989和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99年和2005年至2007年间,他尽最大努力为科索沃冲突寻找解决办法;2005年完美解决了印度尼西亚的亚齐暴乱军和中央政府间的冲突;2008年,他和他的危机管理组织试图为解决伊拉克问题寻找和平的终结;他还在北爱尔兰问题、中亚和非洲之角的冲突中斡旋并解决冲突。
1994年,阿赫蒂萨里当选为总统。在总统任期内,阿赫蒂萨里几乎每天都在芬兰本土或者国外旅行,被称为“旅行狂人”。因为倔强的性格,阿赫蒂萨里和芬兰国内媒体的关系并不愉快,媒体称阿赫蒂萨里的总统当得“并不舒服”。2000年,阿赫蒂萨里卸任后,专注于国际和平事务。这时,他才察觉到自己过于倔强、任性的性格,是不能胜任国际和平事务的,于是,请妻子和儿女以及亲朋好友监督自己,在自己任性的时候不留情面地指出来。就这样,他的性格逐步得到改变,最后达到了“对一切都极具耐性,能够忍受大国小国的怪癖和奇怪的举止”的境界。阿赫蒂萨里如果不改变自己倔强、任性的个性,是做不好国际和平事务的,也就谈不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职场启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类天生的多种性格的存在,使得职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的性格会阻碍事业的发展。这些人就要像阿赫蒂萨里那样,及时改变、修正自己的个性,使之适应事业的发展。虽然改变是痛苦的、艰难的,但为了将来的成功还是必要的、值得的。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