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09-08-11王艳辉
王艳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在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已逐渐成为学校办学水平好坏,办学有无特色的主要标志。同时,校本课程也为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下面我谈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应是互补的关系,不是互相重合、包含的关系。因此,校本课程最好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能把校本课程变成国家、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选用地方课程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另一回事,但既然是作为校本课程,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出本学校的特色,否则就不能算真正的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首先要具体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资源优势、教师资源优势、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教科研资源优势等等,哪些真能称得上是优势,真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弄清楚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育人目标上想突出什么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来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各学校办学优势不一样,办学理念不同,必须通过个案研究来回答。只要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家长、社区认可度高,学校又有这方面的师资优势(或能通过其他办法解决师资问题),就可以选作自己的校本课程。
3.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应区分两个概念,开设校本课程与学校自己编教材不是一回事。校本课程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可能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有时需要编教材,有时又根本不需要编教材。课程的含义很广,目标、内容、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等,教材只是内容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必备因素。有些课程一旦编出了教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大多数课程领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大多数研究性学习)。
4.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要注意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校统一的计划性、目的性,体现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给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单一的校本课程很难适应学生需要。因此,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最好能够多样化,既有体现学校统一计划性、目的性的课程——必修课程,又有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选修课程,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多样化课程设置也便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个性不同的教师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
5.独创与借鉴的关系
只要符合本校的实际,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又能比较好的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借鉴些别人的东西也无可厚非。大家都搞独创是不可能的,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当然,借鉴归借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情况毕竟有不同,办学思想和追求也会有很多区别,借鉴不可能完全替代自己的思考探索。借鉴来借鉴去,就逐渐不满意别人的东西了,开始是小规模的调整改造,后来是大规模的改编,到最后也许就要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追求的目标。
6.整体规划与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需要有比较成熟的整体规划,但也没必要一下全面铺开。要根据学校课程开发能力稳步推进。适度的量力而行是非常必要的,要不就会乱套。开发总体方案制定出来后可以分步实施,先明确近期课程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走稳一步再说一步。还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精力,首先从管理制度上解放教师。教师天天忙得头晕脑胀,哪还有研究开发的心情?闲暇出智慧,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是不行的。从时间上解放教师,就要"精简"管理制度和措施。管理上先“减肥”,教师才会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课程开发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课程实施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培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是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成长什么时候都会有个人差异,每个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改革,教师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完全不懂到逐渐懂一点再到懂得比较多、由不会到逐步学会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成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逐步适应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要理性地对待,多考虑帮助教师学习提高的具体措施,多深入一线具体指导,一味着急解决不了问题。
收稿日期:200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