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实践的困境与思索
2009-08-11辛夷平
辛夷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渗透于教学领域,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都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但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困惑于浩如烟海的资源素材,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一、主要困境与误区
1. 信息技术应用面较窄,优质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就目前舟山市的中学而言,几乎所有学校均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或投影电视、大屏幕),但有些教师只在一章中挑选一两节内容使用计算机,也有些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网络教学。就学科来说,英语、语文、生物、音乐等课程使用信息技术较多,而数学、历史等则使用较少,所以信息技术在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应用面窄,发展不均衡,多数的数学课堂(尤其代数内容)仍旧是“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优质的教学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闲置或浪费现象。
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不高,形式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电子黑板,增大课堂容量,突破重点难点,还有不少学生认为老师变“人灌”为“机灌”……显然信息技术的运用质量不高,先进技术没有发挥优势。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或评优课时才使用多媒体,可见大部分教师非主动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表演成分居多,而且有些教师虽感觉有些知识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由于制作课件耗时太长,难于操作等种种原因放弃。
3.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素养亟待提高。为适应“整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并分析其运用效果。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才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使用教学软件,建立教学辅助网站等。现在大多数数学教师由于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专业素养已较高,但信息素养有所欠缺,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应用水平较低,网络意识较弱,这些都与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4. 硬件达标,但教学软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些学校硬件都已经完善,而缺少高水平的教学软件是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教师认为用多媒体技术上数学课的最大困难是备课时间较长。而现行软件多数是题库型的,能真正发挥多媒体优势,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软件十分稀少,自己开发又费时耗力,所以多数教师均在网上搜索一些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加工、修改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这其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1)课件的专属性。任何课件都是由特定的制作者(群)完成的,制作者理所当然地总是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融汇其中。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对象相对应,是编制者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很难保证会得到广泛的认同。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世界上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情境等因素,同一课件很难为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这就形成了课件的专属性。当一个教师将别人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时,整个教学过程就会被迫围绕着所用课件的顺序和思路进行,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师本人教学思路和个性的发挥,大大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2)课件的不可重组性。课件一旦制作完成,一般是相对固定不可重组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现成的课件可能其中部分内容很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而其他部分却不太适合,或者内容相符而教学顺序与应用课件的教师的思路相异,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拆分、重组,取长补短。但现有课件的不可重组性使得一般教师往往难以做到,只好将就甚至忍痛割爱。课件的不可拆分、重组造成了它最致命的缺陷。有些动画或图形通常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制作,普通教师一般无法完成,也很难将类似的有用之处从其它课件中拆分出来,插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
(3)对教材的依赖性。课件的制作都是以特定的教材为蓝本的,因而其使用也颇有局限。教学实际中课程体系、教材版本在不断地变化,与之对应的课件很难适时的体现出这些变化,其结果必然是重复制作造成浪费或因勉强使用而影响教学效果。
(4)适用的局限性。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传承社会文明的系统工程。目前来讲,课件仅仅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在伦理、道德、美育、意志品质、思维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教育上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5)模拟终究不能代替实践。多媒体课件模拟功能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很难达到学生参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氛围和效果,更何况学习者在实践中还要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锻炼动手能力等。
5. 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统一,设计水平和制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应用性较强的课件呈现:①静态表现的多,动态表现的少;单向运行的多,双向交互的少;为教师制作的多,为学生制作的少。②运行程序固定,使用方法单一。③多数课件只能单机运行。目前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重形式轻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表现或计算机的功能展示上,忽视了知识内涵的挖掘。这样的课件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实效,而且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过于花哨,学生注意力放在多媒体形式上,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
二、思索与建议
1. 让教师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从内心深处接纳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数学中应用,首先要求广大的教师在观念上能予以接受。只有让教师多次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点,才能从内心接纳,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更新。
2. 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和培训,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观念更新后,教师们有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和愿望,此时,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直接会影响应用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除了教师的自身学习之外,定期组织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另外,还要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上如数学资源的获取和建设、博客、BBS的使用等方面予以培训,让教师们能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资源、交流信息和教学心得。
3. 发挥群体研究功能,大面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广大教师共同参与探讨,从各种视角,以各种方式深入研究,比如讨论计算器、计算机、网络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完善认知结构的影响;哪些信息技术可以(还是必须)进入初中数学课堂;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教材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等等。通过教师的群体参与,对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4. 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后教师要及时反思使用中的经验,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在其他班级中再次应用,然后再次反思,有可能的话作一个记录。这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研究非常值得提倡,从可以较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5. 从多媒体教室过渡到教学资源室和数学实验室,重视软件资源建设。现在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主要是上信息技术课以及一些公开课和评比课,不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在资源上存在较大的浪费。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室进行改造,主要是添加一些教学资源。在数学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数学学习软件、教师的教案、数学教学素材如成品和半成品的几何画板课件,链接一些优秀的数学资源网站、数学个别化学习网站,使多媒体教室成为教学资源室和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构建、探索和发现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高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4]陈美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