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09-08-11董淑霞
董淑霞
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发问,而不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提问动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激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
一、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能”提问
教学中,“问题”应是贯穿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不仅要求教师要精心的设计问题,而且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给出问题: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A=30°,延长AB到D,使BD=OB,连结CD,试提出三个结论。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不仅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这类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提问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提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造的萌芽。但过于简单的提问,往往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笑话,而超出教师能力范围的提问,又会遭到老师的压制。有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讲授应用题时,常常按参考书上的方法去讲解,班级有个较聪明的学生,当老师每讲完一题之后,他总站起来问,“我这样做行不行?”这位老师经常发火:“你小子捣乱!按我讲的做,坐下吧!”经过几次批评、挖苦后,这个原本好问的学生沉默了,从此数学课上再也没有学生敢提出问题了。相反,某老师在讲二次函数Y=2X2与Y=2(X-3)2+4 的图象位置关系时,说“减3”需将Y=2X2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加3”就向左平移,这时,站起一个学生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位老师当时也没解释清楚。他说:“这位同学上课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值得同学们学习,我教这么多年,这个问题从没有学生问过,所以老师也没考虑过,下节课我一定告诉你,谢谢你!”不同的处理方式,效果截然不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将“问题”提出来,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应以表扬为主,切不可简单讽刺挖苦。
三、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会”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的训练,开始以鼓励为主,有时需要教师加以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具体情况下怎样提出具体的问题,加强学生自主提问的训练,如“课前预习”或洋思教学模式的“先学后教”,让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随着经验的积累,应引导学生逐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出示问题:已知△ABC、△DCE、△FEG是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底边BC、CE、EG在同一直线上,且AB= ,BC=1,连接BF,分别交AC、DC、DE于点P、Q、R,(1)求证△BFG∽△FEG(2)提出四个与P点相关的问题并解答。
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几节课就可以训练完成的,需要师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