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
2009-08-11李文焕
李文焕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根本,结合教学实际,把知识、生活、趣味、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把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力。初中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一、结合教材进行人文教育
由于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是人生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称之为“危险期”。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心态。课堂上,我把著名作家的轶事讲给学生们听。通过讲故事,一是激发兴趣,二是使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学到了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是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二、进行“情商”教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有些学生智力好、智商高不一定能考上学,有些学生智力虽一般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反而却能考上学。这充分证实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很多时间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训练,注意对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促进智力开发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具、学具及多媒体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使学生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新理念优化课堂
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新课标倡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质。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增加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促进其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把过去呆板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形成了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开展游戏,调整心态
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还有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调整心理状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感到疲惫时,适当地增加“比一比”、“猜一猜”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整好学生的心态,使他们迅速摆脱疲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还增加了实习,他们自行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为了共同完成实习任务,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在实习工作中,小组成员树立了合作意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消除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形成良好心态,构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心存感激的心理品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综合评价,增加自信
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教师也希望学生为自己考出好成绩。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诱发了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纪律松懈,甚至出现和教师顶撞等不良现象。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应由“单向”走向“多向”,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调查和实验、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在评价时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在评价中,教师、学生、家长应有所侧重,知识组成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由学生、同学、家长、教师共同评价。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使之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自己的进步,增加自信心,从而产生成就感。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德育的载体,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其成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