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2009-08-11席立军
席立军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教学设计可以区分为立足于教师主导的设计和立足于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设计。无论是哪种设计,都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一、情意原则
第一,问题性。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
第二,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述两方面有内在联系。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
第三,使用“反馈——调节”机制。学习任务难易不当,不利于学生保持高水平学习热情。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
二、结构原则
1. 结构化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核心知识为联结点,精中求简,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联系通畅,便于记忆与检索;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2. 根据结构化原则,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而展开和深化,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使相应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 概念是知识结构化的关键
概念按照从具体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等级排列,概念的拥有量、抽象水平以及使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个认知行为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形成概念序列的思维活动。因此,从结构化角度加强概念教学,使学生形成逻辑关系清晰、联系紧密的概念序列,对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概念教学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采取“归纳式”,让学生经历从典型、丰富的具体事例中概括概念本质的活动,而不是给出概念定义,举例说明,练习巩固;第二,正确、充分地提供概念的各种变式;第三,适当应用反例,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是促进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的有效手段;第四,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使学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概念,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第五,精心设计练习,在应用中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巩固概念网络,加深概念理解。
三、过程原则
整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1. 贯彻过程原则,必须做好两个还原
一是还原知识的原发现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思考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推广和发展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等等。二是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构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的思维通道。有了这两个还原,概括过程的主导思路也就明确了。以这条思路为依据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类比猜想特殊化和推广等思维活动,使他们经历概括过程。显然,强调“过程性”的核心是强调教学过程的思想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有高度的思维参与,经历实质性的数学思维过程。
2. 在设计概括过程时,如下措施值得注意:
第一,通过分析“两个过程”,明确概括过程的主导思路,围绕的主导思路,围绕这条思路确定猜想和发现的方案;第二,在把概括的结论具体化的过程中,推动对概念细节的认识;第三,通过变式、反思、系统化,建立概念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3. 我们可以尝试以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途径为参照设计概括过程:
首先,创新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认识的注意与思考;其次,开展观察、试验、类比、猜想、归纳、概括、特殊化、一般化等活动,形成假设;再次,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活动,检验假设,获得新知识,并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最后,新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巩固新知识。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断创新,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