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得好,才能答得好

2009-08-11郑增强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信息思维

郑增强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适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因此,课堂信息是否有参考价值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对教学有参考价值呢?笔者认为,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内容,又能反映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信息更有价值。如何才能获得学生最有效的反馈信息,这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课堂问题设计角度,浅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反馈信息的有效性问题。

信息是教与学的纽带。新课程教学更注重教和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它关系到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的掌握和对教学的调控。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在单位时间内既要按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贯彻课改教学新理念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和对学生反馈的有效引导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通过问题的预设来获取学生有效的反馈信息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充分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拓宽反馈信息的来源,扩大反馈的信息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广泛交流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如何巧妙通过问题设计促使学生广泛参与教学呢?笔者认为:

首先,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无论是在导入新课时,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时,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都要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编排,缺乏时序性和历史情节完整性,但理论性强,中学生对此普遍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科学地设计问题,将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第一课时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因为大家对毛泽东都很熟悉,学生的参与热情立即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毛泽东求学经历、有的说毛泽东革命历程、有的说毛泽东晚年生活,有的说毛泽东贡献的、有的说他犯错误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转入主题:“在建立新世界过程中,每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见解和判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也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权威性的领导,使党最终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夺取了全国政权。大家知道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曾经经历过四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用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接着设问: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四次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表现出了怎样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共同学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整堂课一直保持强烈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也得到充分的展示。

其次,课堂提问形式的设计要灵活多变、新颖多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灵活提问。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疑问、设问、反问的不同的形式,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和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课堂上讲、练、读、议诸环节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采用问讲结合、问思结合、问练结合、问演结合等多种形式。只有多种形式结合,才能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境,使学生不会感到思维疲劳,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充分参与信息交流。

再次,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层次。教育心理学对提问的难易度研究表明,当教师所提的问题太难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太容易时,不利于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培养。在《罗斯福新政》中的“施行新政”一目内容的学习时,就新政措施的设问就值得研究。如果要求学生叙述罗斯福新政内容,学生通过朗读教材就解决了问题,缺失思考的动力;如果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罗斯福总统,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挽救危机?为什么?”这个问题显得过大,涉及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学生同样没有兴趣。笔者把问题分解成金融问题、工业问题、农业问题、失业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削减生成、扩大消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使问题明确而具体,也使问题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解题做了铺垫。因此,考虑问题设计难度要难易适中,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设计课堂问题也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问题的设置梯度,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回答。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仅扩大了信息反馈量,而且在信息反馈的冲击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主题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那么,这种开放性教学是不是意味着“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主题,问题预设还应该围绕课标要求进行。这样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就不会是一盘散沙,课堂教学师生的问题互动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因此,问题设计一方面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形散”;另一方面也要求用好教材这个载体,利用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神不散”。例如,教师在讲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首先和学生一起熟悉整个专题的内容,分析其编排意图,围绕专题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形成一条连贯的知识线索。在本节课中笔者用15世纪前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和新航路开辟后的两张地图作比较,强调新航路对人类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然后依据课标要求,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等问题,认真设计题目,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开始结束农业时代彼此相对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并连为一个整体,而且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发展。这样既强调了本节课内容的地位,又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这样的问题设计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舒展,又使课堂反馈的信息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重点,提高了信息的效度。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究价值

问题探究价值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时,要善于设置矛盾冲突,形成学生在认识上的分歧,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有所提升,使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新问题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激励学生就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老师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以及人类思想震撼之路。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发展是曙光还是灾难?”这样设计的特点对学生刚刚建立的认识即侧重新航路的积极意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给与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围绕主题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设计,不仅使每位学生充分发挥他的思维潜能,提高个体信息反馈的有效性,而且实现了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最优化组合。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对教师来说,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能获得学生及时、有效的课堂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优化状态;对学生来说,这种信息交流是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桥梁和催化剂。“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掌握预设课堂问题的策略,通过课堂教学信息交流平台,使信息这条纽带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更大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学生潜能的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课堂精彩提问篇[M].江苏人民出版社。

[3]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毛泽东信息思维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订阅信息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展会信息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