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8-11胡素艳
胡素艳
兴趣是指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产生兴趣后,就会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培养、正确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完成生物教学已成为教师的使命。由于生物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学生不能给予生物课足够的重视。学生驱于中考的压力,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首先应有效地利用45分钟生物课,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入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
初中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初一学生年龄在11-13之间,他们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特点,意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的影响才能完成。所以,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语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能否对生物课感兴趣,导入是重要一环。初中生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听到闻所未闻或思而不解的事情引起的。一旦产生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和对事物结果急切等待,并要通过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过程也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教学《无性繁殖》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展示图片:李子树上结了李、杏、桃三种果实,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又设疑激趣,“这种情况能发生吗?”“怎么做?”顺势导入新课。根据初中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好奇心很强等心理特点,灵活地采用故事、趣闻、俗语、谚语、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出课题,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情感,确实做到上课伊始,兴趣亦生。
二、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课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积极思维,师生间不断产生共鸣。而引起这样的共鸣,课上必须给学生主观思维的时间,即课上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实验室里观察动物》时,我引导学生从孰知的动物开始,通过有序观察、开展小组讨论、小动物自夸技能大赛、举例说明仿生学的应用等系列活动,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活动空间,激发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在愉快有序的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并受到了情感教育。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符合初中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引起学习兴趣。教学“根的吸收作用”时,我把实验贯穿于探究式教学的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根尖,有个宏观认识;然后从微观上认识,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辨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排列状况的特点;观察根伸长的部位,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观察幼苗的根和细胞吸失水的实验,进而探究细胞吸失水原理;最后总结根的功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每节课都饶有兴趣。
四、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凭形状、色彩、声音一般感受而思考事物。”所以说,学生们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这些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很容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林木和果树”一节,是通过认识松、桃的花与果实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总结出裸子植物的特征和被子植物的特征。我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绽放的桃花和松的球果,配以优美的语言和动听的音乐,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再展示桃花模型,用电影动画清晰地展示桃花的内部子房、胚珠,让学生亲自解剖松的球花(实物)观察胚珠,解剖桃的果实,观察果皮、种子,解剖松的球果,引导学生进行逐一观察、比较,找出他们形态结构的相同点、不同点;最后引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概念。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索新知,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和掌握难度。
五、把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学的研究与学习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和各类生物。生物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提高。为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真选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如在讲饮食卫生和健康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科学,如何改进,并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设计一日三餐的合理食谱。讲无性繁殖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练习嫁接技术,体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快感。可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使他们越来越喜欢生物知识,并且渴望能上生物课,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教学成绩的一条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只要刻苦钻研教材,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