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四“给予”
2009-08-11窦焕坤
窦焕坤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之所在。因此,关注学生主体,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应当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主”真正做“人”,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做到四个方面。
一、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个个几十分钟的量的积累,达到为学生的一生作准备的质的建构,这就要求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时空。而心理学表明:“心理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结果,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思维才活跃,肯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吐露似乎离奇的想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设法激起其参与热情,唤起其情感,让其在充满爱、充满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研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出浓郁的情境,以期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要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让学生在积极的主、客观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达到学习主体和客体的协调一致。
二、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
教师要尽量把课堂上的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学生有了时间,就能主动的参与教学,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才有机会发挥出来。
语文课上,单说“读”这一环节,就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大纲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要淡化对课文表层内容的纠缠,摒弃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的弊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启发学生从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境。对于课文里的重点字、词、句要反复推敲,悟出其真谛,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美;对于作者的写作技巧,也需认真揣摩,细细口味,才能习得。
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整体感悟,走“自读自悟”之路,力争以“读”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给予学生学习的权利
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要让学生唱主角,课堂上学生要多活动。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大的偏差。表面上看似积极主动,热热闹闹,究其实质,学生的很多“活动”无非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主动权还是在教师手里。
朱熹指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读精后,理自见得。我们今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应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地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独立发现。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个体阅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体不同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坚持自主性阅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对于前人的规律定律勇于做出自己的判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分析权,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独立的分析中有所感悟,教师不要过早地将权威性答案抛出,以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
真正的人才,不是看积累知识的多少,而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端正教育思想,正确处理好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策略,应该科学的、适合不同个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悟得准、悟得深。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做到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难,增加教学的弹性;并注重转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机械地学为灵活地学,真正把学生摆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着眼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