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区,网络媒体一直在关注!

2009-08-07

网络传播 2009年6期
关键词:震区丝带心愿

于 淼

2009年5月12日,当时钟再一次指向了14:28,这个一年前震撼中国人心灵,震动世界的时间断点,抗震救灾的画面在人们的脑海中依然那么的清晰。

在这场突发的天灾中,网络媒体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的同时,也在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良知。地震的惨烈使我们意识到,震区重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对震区的关注和支持也将是持续的。网络媒体再赴震区

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以“以人为本·坚强奋起·感恩致谢”为主题的“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于5月5日在成都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北方网、东北网、千龙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等50家网络媒体参加了此次的活动。

作为震后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网络媒体集体赴震区采访活动,历时8天的灾区行,参与活动的网络媒体采编人员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州,对41个重建点进行采访考察。在近3000公里的行程中,网络媒体对灾区民生恢复重建、震区工业恢复进展、灾区人民精神风貌以及援建省市援助受灾地区等情况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报道。

代表新华网参加此次活动的刘军在其记者感言中写道:“今夕何兮,菊黄满地;明朝冀兮,乐土永济。断垣荒草,复锦丽兮!朝朝暮暮兮,蜀魂傲立。幸我神州万里,血脉一体;喜我嘉陵岸畔,又见秀美。”网络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将在震区的观察和亲身感受第一时间传递给中国3亿多网民,与网民一起关注着震区的重建,一起送上对震区人民的祝福。

很多参加此次“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的记者都曾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到达震区进行报道,再次来到这里,记者的笔和镜头有了更多针对性的关注和比较。

新浪的陶振字曾在震后未通车情况下徒步从都江堰前往映秀,在他的资料库中一直都有一座断桥的图片,“今天拍下了这座桥畅通的照片,我算是了了一年的心愿。”陶振宇在此次活动中,从当初拍摄的角度,记录下了一座完美重建的庙子坪特大桥。

“这是第三次赴灾区采访,接到此任务时,心里有太多的感慨。去年5月19日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更多是眼泪与疮痍;六月份第二次仓促回到灾区,已开始感受到更多的信心与鼓舞;如今第三次面对这片土地,诚挚的感恩之心和惊人的重建速度,早早地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肃然起敬。”中国网的李刚不无感慨地说。

“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在网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5月18日,网站刊发中英文消息报道1673篇、图片3000余幅、音视频新闻55条、博客文章86篇,据统计,参加灾区行的49家网站稿件访问量总和突破l亿人次。

多种形式支持震区

2009年5月12日下午,在举国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北京工商联大厦5层会议室内。正在召开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2009年第一次会议,对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员单位在灾后重建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了评议。

作为互联网重镇。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成员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有着很重的分量。互联网作为信息聚合、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深入、准确的报道,对传播和推动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和社会责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资讯提供、寻亲、救助、捐款等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汶川地震一年的时候,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的成员单位也通过不同的形式,继续着对震区的关注和帮助。评议会上,多家网站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和心得,引起在场与会人员的共鸣。

“5·12”一周年了,我们想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带上问号,去到地震灾区,收集了512个灾区人的心愿,希望能够与亿万网友一起,为历经苦难的人们尽一点绵薄之力。”虽然“就是想做一场沉静的公益活动,实实在在地为灾区、为灾区人民做实事”,但是凤凰网的“放飞512个心愿”活动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反响和大力支持,收集到的512个心愿很快在网上被认领一空,并且很快被帮助实现。心愿的表达各式各样,可以部分地反应灾区人民生活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从这些心愿中,可以感受到灾区人民的坚韧、积极,以及他们对于外界帮助的感恩,而在512个心愿的背后,亦感受到北京网络媒体的真挚和深沉。

地震期间,新浪网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粘性、聚合性、公信力、创意性、精准性,发起“绿丝带”活动,数百位明星和新浪全体员工、全国数十所大学的学生们系上了绿丝带,加入到绿丝带行动中来。在祖国危难的时候,“绿丝带”活动的举行以及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在灾区一线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新浪的过千名绿丝带志愿者还在灾区进行灾后的重建工作。就像新浪网代表在会上说的,“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一直在努力!绿丝带一直在延续!”

网络媒体对地震灾区的帮助和活动还有很多,此刻,网络不再虚拟,而是成为一个个实实在在联系、团结亿万网民的抗震救灾的阵地,虽然相对于地震对震区造成的损伤,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但是,这些努力和爱心汇聚到一起,终会与震区人民一起重建美好家园!

网络媒体的自我思考

5月13日,“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落下了帷幕。金黔在线的吴蔚有着更多的感受与思考:“除了敬业,这次采访需要更多的专业。在每个采访点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这意味着要在短时间之内了解情况,找到新闻点。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个以图片为主的记者,为了报道的真实、全面和独到,在每个采访的地方注意力都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因为我深知,到了第一线却没有斩获,也就没有了意义。灾难性的新闻,除了真实报道以外,新闻报道中更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积极向上的和谐因素。在遗址采访的时候,有些祭祀亲人的灾区人落泪;在北川中学采访时看见了很多因地震造成残疾的学生,为了避免采访对他们造成新一轮伤害,拍摄时始终与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用关注和关爱的方式去与他们交流,而不是用好奇的心态引起他们的反感。我认为,这不光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新闻伦理。”东南新闻网的徐嵘也感慨,“紧张、密集的采访行程对于人的体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对于记者更像是一次心灵之旅。”

网站发起的互动悼念、纪念活动获得网民积极参与。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互动性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满足了网民的交流、互动需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网民对一年前地震当时感受及一年来的哀思得到了集中进发。此外,对灾区现状、评论、灾后重建工作等内容也都吸引了网民关注。而互联网的表现更再次证明,它不但是网民了解相关资讯、新闻的媒介,更成为网民感怀、哀悼、祝福的平台,有观点认为,一个具有真正Web2.0特征的网络时代已悄然开启。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认为,2008年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重要的一年,有很多重要事件,促进了中国网络媒体的进一步成熟。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充分准备的新闻报道。而对于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报道,可以说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为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进行了铺垫和预演。经过这些这些事件,无论是网站还是网站编辑。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震区的重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参加“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的网络媒体深有此感。正义网的袁正兵在记者感言里写道:“灾区的重建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旧需要所有人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继续把目光凝聚在那片曾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地方,伴随它走向美好的明天!”而中国百万家网站和亿万网民,也将一同持续关注震区的重建。

猜你喜欢

震区丝带心愿
心愿
孩子的智慧
流浪卫星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我们的心愿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2017年的心愿清单
“蓝丝带”空气净化产品质量万里行在京启动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