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入门入境学语文

2009-08-06耿翠萍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13期
关键词:黄鹂经历技巧

耿翠萍

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学语文很用功,但收效不显著,时间一长,学习语文的热情会受到严重挫伤,对语文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起来。何以会出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虽然由小学初中承接过来,但仍然存在着入门问题。这是缘于高中语文的人文性增强,延展性拓宽,语言容量变大,情感流露更加幽深等所致。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语文,就要引导学生入门入境。否则是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质的。

一、引导学生入语言感受之门

高中语文课本的语言内涵明显扩大了,如果学生对语言依然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仅仅着眼语言的外壳,势必带来语文理解的误差和层次把握的混乱。研究高中语文的语言,更多的需要意会。

例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柔石,顺便提到了冯铿作者以贬为扬,后又以自责结束,最后突然来了一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如果仅从字面上看,那是没有什么的,要认真理解语言,必须对意的细致走向十分在意。《咬文嚼字》中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容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这里的前三句是对直接义和联想义的评价,但在表意上,并不扣住难易二字,而是引人到类型和个性上,让人们察觉,而在第四句又承到游离上,着重谈联想义,最后进行正反对照,说出了联想义的优点,点出了表达的重心,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既有尝试联想义的欲望,又有了防范心理。

这段文字起承转合颇为复杂,如果缺少对语言感悟能力,会随之跟进。在教学中很多只可意会的语言现象,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对一些复杂语言的理解,就无需“曲尽其详”了。

二、引导学生入词语诠释之门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眼看似普通,但如果不能窥透其内在的含义,对课文理解水平的提高是有妨碍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入其中,联系上下文细细体味。课文《黄鹂》中,作者再见黄鹂时,说“前几年,我终于病了。”这里的“终于”一词,绝非等闲平常的字眼,而是一种心声的流露。有感于黄鹂的美丽。而无从容地环境;有累于事务的缠身,而无闲逸的心态,现在因病得福,自己对鸟的情感的依托,通过病体来实现,虽可悲而实可喜,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这样的字眼是意味深长值得体味的。对学生多作这方面的指导,学生便容易破门而入,而最终登堂入室,进而获得语文的长足进步。

三、引导学生入文章技巧之门

巴金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无技巧其实本身就是技巧。孔子亦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能超出规矩。其实任何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文无定法,巧亦随心。文章的技巧是丰富的,当然不可能在课堂上罗列曲尽其详,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分清主次,常见的点到为止,生疏的条分缕析,作用突出的则启而再发。

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的意识如何流动,思路如何展开,无需多讲,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解决,许多“第一个”在层次安排上有何意图,作者在追溯以往,遐想未来,你还能补充什么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找到了开启门庭的金钥匙。

四、引导学生入作者经历之门

作者的思想有其自身经历的痕迹,如果学生忽略这一点,有些课文的学习是很困难的。紧扣作者经历去学文章,许多本感茫然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黄鹂》一文的老史打鸟,有悖作者的情感,但他反过来还要赞扬老史的品质,而且下文还出现了中年人打海鸥的情景,给人以游离文章中心之感,学生读到这里,常会感到一头雾水,莫名所以。其实联系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便会很容易找到答案,作者生活在“左倾”思潮泛滥的年代,政治唯上,文学艺术从属,在人们图解政治急功近利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牵强之事,扼杀了许多美好的生机。

但是热衷于“左”的动机和成因却在区别,有的是因为思想混沌,不知不觉中破坏了美好的生活;而有的却是有意思为恶,以卑劣的手段达到卑鄙的目的。对前者,以宽容之心;对后者以深恶痛绝。作者在当时不便明言,以此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一种心灵的渴望与呐喊。了解作者的经历,容易感受作者的生活。如果不能理解作者的心灵,永远也不能谈懂他们的作品,所以,了解作者经历,有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亦是开启理解文章之门的金钥匙。

五、引导学生入情感之境

语文课不可上得过于理性化,虽然文以载道,但道亦有情。与语文课不仅是师生情感的共鸣,更是师生作品中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感染,获得一种审美的情趣。《项脊轩志》一文情致幽深,其起伏流淌的感情,如出幽谷琵琶,如果不能流入读者的心田,营养至少已经流失超半了,还不止于此,作者更进一步写出与妻子的情投意合,衬托妻亡后的寂寞孤苦,更以枇杷树作移情之物,真正写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为情感之悲凉。试想一想,如果我们教学仅停留在对细节和文理的认识,停留在文言字词的探讨和表达方式的研究上,而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幽默曲折之情,岂不失于流弊吗?什么时候才能培养出学生一颗善感的心灵呢?学生又何以一种情感的缠绵中获得对生活精心提炼的能力呢?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努力既引学生进门,更导学生入境,语文就能对学生终身负责。让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智慧与精神的交汇中,在心灵与理念的碰撞中,获得知识与情趣的共同茁壮成长,让他们因我们课堂的改革创新而感到赏心悦目,让他们在自己的心田中播下快乐的种子而收获成功的幸福硕果吧。

(山西省孝义市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黄鹂经历技巧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画与理
春天的小精灵
两只黄鹂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问黄鹂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