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
2009-08-05王淦生
王淦生
民主教育与教师权威非但不矛盾,而且是互为条件并相辅相成的:教师真正的权威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获得;也只有教育民主,才能够保证教师拥有真正的权威。这样的“权威”。其意义已不仅仅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艺术与管理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充满社会主义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
中国的中小学生可以走南闯北自由地择校,当然这得耗上一笔数额不菲的“银子”,即所谓的“择校费”,却很少听说能够在一所学校内自由择师的。按理说,择校往往需要找到过硬的关系,要花得起钱,甚至还要漂泊异乡,这毕竟不太容易。而在同一所学校里择师就要方便得多了——你所心仪的老师或许就在隔壁班级,或许就在楼上教室,背个书包挪张桌椅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可这行动起来却偏偏要比择校麻烦得多。
倘若不信,可以给您举个我亲历的例子。今年寒假,我所在学校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的文理分科,在分科教学方面敝校是从不落他校之后的,其意图大概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我原先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同学可能因为与我比较投脾气,所以在分到别的班级之后依然想继续跟着我读书。于是,先是学生提出申请,再是家长提出要求;先是找到年级组,后又找到校长室,但所得结果只有两个字——不行。
校方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在理:如果每个学生都要到他想去的班级上课,都要跟着他所喜欢的老师读书,那学校岂不乱了套?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何从维持?
话虽这么说,可学生及其家长的心中却依然憋闷:我掏钱进你的学校(并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读书,接受你的服务一我们不是有许多学校一直都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时髦的口号作为对家长的承诺吗?凭什么必须一切听从你的差遣?到医院看病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所信赖的医生,可以多花些钱看专家门诊,为什么在学校就只能绝对服从校方安排而不让我到更喜欢的班级、更适应的教师膝下就读?再说学生择师可以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岂不正与中学里愈演愈烈的竞争气氛合拍?
在中学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学里的竞争可以说已完全到了一种“惨烈”的地步。优胜劣汰——最流行的“末位淘汰”已成为学校领导们用以强化管理、整合师资的常规武器。但这“优”“劣”之分并非来自学生的选择、家长的考量,而是看你所教学生的考分,看你的升学率,至于其“手段”和“成本”却常常不在他们考量之列。在一所学校中,那些“挣分高手”“升学良将”一类的“好钢”往往都会安排到“强化班”“尖子班”这样的“刀刃”上,为打造学校形象尽心尽力。这些教师中,自然有一些深受家长欢迎、学生爱戴,乃至追捧的“明星”教师,但他们担负的乃是学校里打磨“尖子生”,以期在高考时“冲顶”的神圣工作,一般学生想要选择这样的老师自然连门都没有;而那些“好钢”中更多的却是一些“魔鬼教头”,在给学生制造题海、施加压力方面常常是创意迭出。心狠手辣,令人避之惟恐不及,但他们在学校领导心目中却是最为信任的中坚力量,最有资格去锻造那些富有潜质的孩子。至于孩子们在这类老师门下“伴君如伴虎”的滋味又有多少人屑于了解?在不少领导、教师眼中,学生不过就是一部部只知道读书、考试的机器,全无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学生喜欢的,难以让他们得到;学生厌倦的,却会让他们寸步难离。中国不少的中小学,时下就是这样一个难以让喜好存在、难以让个性存活的地方。
诚如我的领导们所言。今天如果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老师,自由选择自己的班级,有几所学校还能正常开课?“秩序”可是一所学校以及学校领导们的命脉呀。但正是在这道貌岸然的“秩序”中,有多少孩子甚至教师被扼杀了个性,被异化了人性?学校。曾被多少人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可如今肆行在某些学校里的那种集中营式的管理、陈旧僵化缺乏人情味的制度、全无情感交流只有我说你听的冷漠的师生关系……早让不少学校蜕变成了精神荒原。不少人慨叹如今的学生缺乏人文情怀,可你是否了解他们赖以成长的环境?
感谢我的学生们,在学校里还愿意听我的课,在离开我之后还能偶尔想起我。其实,在今天这样的大气候下。我能做的不过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支起一片自由、愉悦的精神空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美丽,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让他们时时有一种做“人”的体验……而教育的最本原的东西不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