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曲病的防治对策

2009-08-05张广欣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稻曲病稻曲谷粒

李 萍 张广欣

稻曲病俗称丰收果、青粉病、谷花病,是水稻穗期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粳稻化、大穗化及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发生呈加重趋势。稻曲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严重影响品质。该病危害穗部,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粒附近的谷粒粒重下降,秕谷增加,减产可达20%~30%。此外,稻曲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严重中毒时,甚至导致死亡。

该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较多,东北三省也有发生,以辽宁省发生较多,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和年限的增加,黑龙江省也有加重的趋势。

1 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危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此为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墨绿色,初期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此为病菌的厚垣孢子。剖视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墨绿色;中间是菌丝和逐渐成熟的厚垣孢子,橙黄色;内层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淡黄色。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2 病原 病原无性态为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是子囊菌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病菌厚垣抱子侧生于菌丝上,球形或椭圆形,墨绿色,表面有瘤状突起,萌发后产生短小、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状分生孢子梗,梗端着生数个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的分生孢子。孢子座中的黄色部分常可形成1~4粒菌核。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后变成黑色,成熟时易脱落。落人土壤中的菌核,翌年产生数个肉质子座。顶端球形或帽状,其内环生数百个瓶形子囊壳。子囊圆筒形顶生附属物,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状、单胞的子囊孢子。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菌核萌发产生子座的适温为26℃~28℃。厚垣孢子在4℃~6℃低温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个月以上,而在28℃、高湿条件下经2个月即丧失发芽能力。厚垣孢子经长时间低温休眠越冬后,需要在26℃和高湿条件下20天才能打破休眠。厚垣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为25℃~28℃,同时要求足够的水分和氧气,致死温度为50℃。

3 发生规律 病菌以落人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翌年水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于座,形成于囊壳,释放于囊孢子,此为大田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也可通过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或直接以厚垣孢子借风雨传播至稻株穗部,由花器和幼颖侵入。厚垣孢子在再侵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菌苗丝在侵入点组织内繁殖扩展,经10~15天的潜育期,可引致稻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厚垣孢子借风雨传播,导致再侵染。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与水稻抗病性、天气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水和光照密切相关,如遇适温、多雨、少日照天气,病害易于严重发生。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深灌,植株过密,发病重。感病品种连年种植,田间菌量积累,均会加重病害发生。

4 防治方法 稻曲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病性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防治。

4.2 避免病田留种 深耕翻埋菌核。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粒烧毁,秋收后深耕翻埋病菌。应避免在病田留种;若在病田留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可先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消除病粒,再用1%石灰水,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48小时。

4.3 改进施肥技术 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

冬药剂防端 水稻破口前3~5天,每667平方米用30%苯丙•丙环唑乳油15~25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0克,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茵水剂(纹曲宁)250毫升,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60升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稻曲病稻曲谷粒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食言者
谷粒和沙粒
食言者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稻曲病气象风险评估及适宜度等级预测技术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湖南省水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