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驼鸟的饲养管理措施
2009-08-04汝东
汝 东
鸵鸟主产于非洲,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是现存体型最大不能飞行的鸟类。鸵鸟雄鸟高约2.75米,重达155公斤。颈长几乎占身体的一半,雌鸟稍小。鸵鸟卵是现存最大的卵。雄鸟体羽大部为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鸟大部褐色。头和颈的大部分淡红至浅蓝,稍有绒羽;头小,喙短而稍宽;眼大,眼褐色具浓黑色睫毛。它们生活在沙漠地带。群居,日行性。嗅觉、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能跳跃3.5米。以植物的茎、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但主要以植物为食,没有水也能生活很长时间。雄鸟互相争夺3~5只雌鸟,发出吼叫和滋滋声。
鸵鸟皮可制柔软、细致的皮革。鸵鸟肉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品质优于牛肉。其突出特点是: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加之鸵鸟无疫情侵害,鸵鸟肉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绿色健康食品。鸵鸟经训练后可供乘骑及驾单座两轮车。鸵鸟对豢养条件不容易适应,可活50年。各地的鸵鸟在皮肤颜色、体型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别,以前认为,这是不同的种,其实只是鸵鸟的亚种不同。
鸵鸟的繁殖期在旱季,有求偶争斗,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浅坑为巢,每窝产10~13个卵,孵化期约42天,约3龄性成熟。
根据鸵鸟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情况,它的生长期可分为雏鸟、幼鸟、青年鸟和育种鸟4个阶段。从雏鸟出壳到3个月龄,称为雏鸟,养育好雏鸟,是鸵鸟养殖业成功的关键环节。雏鸟的饲养管理,必须掌握好以下几条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环境及温湿度
(1)雏鸟出壳后,在出雏器内待羽毛干透且能站立行走时转入育雏舍内,其舍内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湿度对雏鸟的生长也很重要,相对湿度以70%左右为宜,湿度较大时,应勤换垫草,调节湿度。
(2)育雏舍内采取水泥地面或沙地面,并铺垫柔软干草;雏舍内需要有增温保湿设施,能人工或自动调节温湿度。
(3)从第二周开始,根据外界气温的高低变化,可逐渐降低舍内温度至15~18℃之间,如果天气晴好,光照充足,可以将雏鸟转移到舍外活动,让其多晒太阳。
(4)雏鸟胆小,反应敏感,外界环境要安静,以避免雏鸟受到外界刺激,造成损失。
(二)开食与饮水
(1)初生雏鸟消化功能不健全,前3天内,其营养来源主要靠体内残留的卵黄来供给,随着雏鸟的呼吸和排泻,体重会不断下降,这时就需要供给一定量的水分和营养。在开食前,先给雏鸟饮一定量且温度适宜的清水,在水中可加入葡萄糖等配制成的营养料, 以帮助其肠道蠕动。
(2)开食时,最好先饲喂鸵鸟专用育雏料,把饲料加湿,搅拌均匀,或者饲喂多汁青草和嫩绿菜叶,也可将煮熟的鸡蛋切碎作为雏鸟的开食料。如果雏鸟饮食不良,可在鸟群中放进几只2周龄的雏鸟,以帮助和引导雏鸟饮食。
(3)开食5天以后,育雏料便不再加水饲喂,应定时定量饲喂干而碎的颗粒料或多汁青草,并保持清洁饮水的供给。
(三)卫生与防疫
(1)生长期的鸵鸟,无论是雏鸟、幼鸟还是成龄鸟,都有一个不管遇见什么东西都要啄食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饲喂过程中,要保持鸟舍内外和运动场的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扫粪便和异物,定期对食槽、饮水器、饲养人员进行消毒。
(2)饮水要清洁,饲料要新鲜无霉变,青草、菜叶、萝卜要切碎饲喂;鸟舍要通风透光,按时换气,还要保持舍温恒定不变,且能人工调控。
(3)雏鸟抗病力差,饲养管理不好就容易染病,在保证合理饲喂、精心管理的同时,在雏鸟1月龄左右,要及时对雏鸟进行疫苗接种,以防病源浸入,提高免疫力。
(四)分群与编号
(1)雏鸟在2月龄时,日增重加快,此时的单个体重为15公斤左右,鸟群密度大,体格差异不等,应及时分群,按体格大小和饮食快慢分群,营养不良和有疾病的分群单养,一般以25只左右一组饲养为宜,以便于观察和管理。
(2)根据羽毛的颜色可分辨性别,雄鸟羽毛呈黑色,雌鸟为灰褐色。也可通过人工检测其泄殖腔的方法来辨别雌雄,分类饲养。
(3)根据性别在雏鸟的颈部皮上打上标号,进行逐个编号登记,以便建立谱系档案,为日后育种或出售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记录。
此外,在雏鸟的日常管理当中,还应细心观察雏鸟的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粪便的变化以及生长性的变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彩图参见81页图7)。(陕西 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