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2009-08-04龚国淑
农村百事通 2009年14期
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叶斑病有大斑病和小斑病,但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又出现一种危害严重的叶斑病——灰斑病。该病对广大生产者,尤其是蔬菜种植者来说尚属新病害,其特征易与其他几种叶斑病混淆,现将其田间危害特征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
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为淡褐色,具褪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至黄褐色的长条斑,宽2~4毫米、长1~6厘米。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成矩形,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变成灰白长条形,与叶脉平行。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成熟病斑具有明显的平行边缘,不透明,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可使叶片枯死。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最初侵染下部叶片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可扩展到整个植株的叶片,最终导致茎秆破损和倒伏。
二、防治
1.消灭越冬菌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因此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秸秆,焚烧或深翻压埋,减少来年初侵染菌原。
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时施足底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搞好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80%大生、25%敌力脱、40%新星、70%康正清、10%灵动、70%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当发病率大约在10%时,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防治效果较好。(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龚国淑 邮编:625014 电话:0835-288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