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语义研究
2009-08-04吴文婷刘雪芹
吴文婷 刘雪芹
摘 要:“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其语义特点表现为:名量词(一般名量词、不定量词、临时名量词)、动量词(一般动量词、借用动量词)、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中心语或者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的语法特点,以期对这类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 语义 数词 量词 中心语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中常见的数量结构,如“一本书”“两口井”“三所学校”等。我们还常见到这样一些短语形式,比如“一身泥”“一片心意”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数量结构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该数量结构中的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其中以数词“一”最为常见。在句式中该结构不能说成“两身泥”“两片心意”等。二是该数量结构中的量词与一般的量词明显不同,它们只取了量词的形式而没有计量单位的实质。因而这类数量结构与一般的数量结构有着质的区别。我们把这类数量结构称为“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
本文将从语义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的特点。(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CCL)。
一、“一(半、几、两)+ 量词 + 中心语”结构中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
“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量词对其前面的数词具有选择性。量词分类标准不一,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且小类的划分也不相同。本文采用马真先生的三分法作为划分量词类别的依据,将表示事物、动作行为或时间量的单位分别称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1]
(一)名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
一般名量词可以跟任何数词搭配,但“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名量词跟数词搭配的能力却很有限,不管修饰什么名词,它们只能跟某些数词搭配。
1.一般名量词,如“派、系列、曲、线、番、摊、片”等,它们前面的数词要么仅限于“一”,要么只限于“一、两、几”等。例如:
(1)据史书记载,洛阳灵台在全盛时期曾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2)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环保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并采取政治、经济手段,取得了一定效果。
(3)奔赴边疆、奔赴最艰苦的地方,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4)主创人员抱着一线希望,冒着飘飘大雪驱车赶去。
(5)这里别有一番天地。/经过几番风雨才懂得人生的价值。
(6)他全身蜷缩成一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摊深红的血。/门口果真有几摊血。
(7)正在举行网络政策国际研讨会的专家们一片欢腾。
2.不定量词,如“点(儿)、点子、丁点儿、丝、些”等,这些不定量词都表示少量,前面的数词要么仅限于“一”,要么只限于“一、半、几”。例如:
(8)就剩下这么一点子本领。
(9)我这里还有一丁点茶叶。
(10)国内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11)整个会场一点声音也没有。/顿时没有了半点声音,都眼巴巴地望着老武的脸。
(12)他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晴空挂着几丝白云。
不定量词具有模糊义量词的语义功能,主要在于通过“模糊量”或“模糊效果”体现一种氛围。
3.临时名量词
由临时名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数词可以任意,另一种是数词仅限于“一”。如:
A.借自人体部位或器官的名词:头、脸、鼻子、口、腔、肚子、脑门子、身、嘴等。
B.借自自然地理的名词:池、地、湖、山、江等。
C.借自建筑所指的场所:屋子、院子等。
D.借自家具的名词:桌子、床等。
(13)一脸汗 *两脸汗
(14)一身泥 *三身泥
(15)一肚子不高兴 *三肚子不高兴
临时名量词和数词“一”组成的数量结构,表示的是大概量,有“满”的语义,有修饰色彩。如:
(16)屋里的空气是沉闷的,一桌子饭菜,没有一个人动筷子。
(17)坐船上了黑山,一山都是寺院。
(二)动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
一般动量词可以跟任何数词搭配,但有些动量词跟数词的搭配能力却很有限,前面都只能跟某个数词(一般限于“一”) 搭配。
1.一般动量词
如“气、下、通、场、阵”等,它们前面的数词或只限于“一”,或只限于“一、两、几”。如:
(18)一气儿喝了个精光 *两气儿喝了个精光
(19)一通吃喝 *两通吃喝
(20)一下记不起来 *三下记不起来
“下”前可以加“两、几”。加“两、几”时,后面经常加词缀“子”。如:
(21)四五分钟的发言内容,他竟能说四五十分钟,真有两下子。/胖三教训了这家伙几下子,他才老实了。
量词“气、通、下”都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但是它们表示的时间延续量不同,各有附加语义,因受其所搭配的动词词汇意义的限制,其量词只能强调动作行为的过程,而不重于表示动作的次数,因而限用数词“一”。
量词“场、阵”限用数词“一”,也可以用“几”。如:
(22)做了一场美梦/刮了几场大风
(23)会场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下了几阵雨,略微凉快了些。
“场、阵”在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上,并不在于表述时间量,因而限用数词“一、几”,是一种概量,表示虚指。
2.借用动量词
指借用名词、动词或一些离合词的后一个语素为动词。借用名词为动量词而数词又有限制的, 只有“眼”,其前面的数词限于“一、两、几”。如:
(24)她深深地叹了口气,随后又含情脉脉地瞟了大李一眼。
(25)小姑娘使劲用眼瞥了他两眼。
(26)他对着媳妇的脸瞪了几眼。
借用动词为动量词而数词又有限制的,只有“跳、惊”,其前面的数词仅限于“一”。
(27)村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跳,纷纷站住。
(28)因为受了一惊,他大病了一场。
在某些离合词中间插入数词后,把后面的语素借来当动量词。这类动量词有的数词不受限制,如“打了一(两、三、四)仗”;有的则数词受限制,其中有的只限于“一”,如“救一命”“吃一惊”“告一状”“插一嘴”;有的数词限于“一、两、几”,如“吵一(两、几)架”“见一(两、几)面”“睡一(两、几)觉”“摔一(两、几)跤”。
汉语中用动词重叠表示动作量,中间的数词一般只限于“一”,如“看一看”“试一试”“笑一笑”,而不能说“看两看”“试两试”“哭两哭”。有些重叠动词中间的数词多用“两、几”,如“把屋里扫了几扫”“拜了两拜”等,其中“两、几”都不指动作的确切次数,而是只表示动作的重复。
(三)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
一般时量词前的数词不受限制。汉语中能形成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的时量词只有5个:辈子、程子、会儿、刻、饷儿。它们的数词大都限于“一”,如:
(29)对我个人来说,这笔遗产确实一辈子也用不完。/我活了半辈子,还怕什么呢?
(30)这一程子我夜夜失眠!
(31)你再睡一会儿,我给你做饭去。
(32)他工作起来一刻也不停。
“春、春天、夏、夏天、秋、秋天、上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季节和时段的词形成数量结构时一般限用数词“一”。在这类词前加数词“一”有“整个”的意思。如:
(33)这样,我们像一对老朋友,倾心地谈了一上午。
(34)为了种上这满坡的果树,他和他的家人大干了一春。
二、“一(半、几、两)+ 量词 + 中心语”结构中中心语对数词的选择性
有的量词跟名词或动词搭配时,它前边的数词有时受限制,有时不受限制,这与名词或动词本身的意义有关。
(一)名词所指的事物本身的数量具有选择性
如人只有两只眼睛,“泪痕”与“眼泪”一般只有“一(两)道泪痕”或者“一(两)行眼泪”的说法,数词只限于“一、两”。“嘴唇”也只说“两片嘴唇”。又如“老伴”也不能跟“一”以上的数词搭配,因为现代社会法律只允许一夫一妻。
(二)名词与名量词的语义搭配关系具有选择性
试比较:
A. 两堆木材 B. 一堆意见
三把鲜花 一把年纪
四片面包 一片忠心
两串荔枝 一串问题
A、B两组所用的量词是相同的,都具有形象性。如“串”,指称能连贯起来的东西,但A组里的数词可以是任意的,而B组里的数词只限于“一”。这是因为A组的名词“木材、鲜花、面包、荔枝”都是与名量词相应的形象具体的事物,所以两者之间有语义搭配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数量结构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数词可以是任意的。但是,B组的名词与名量词之间没有这种语义搭配关系,它们都是抽象名词,和有形象性的名量词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语义搭配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抽象事物无法用以上的量词度量,整个数量结构只表示一种大概的数量,所以“一”自然就不能被其它数词替换。再者,当抽象的或无具体外形的被描述对象用上某个量词时,这个量词所固有的语义特征就能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使无形的对象变为有形的对象,从而增加了名词本身的表现力[2]。
三、“一(半、几、两)+ 量词 + 中心语”结构中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
试比较:
A. 吃了两顿饭 B. 训了一顿
打了三通鼓 骂了一通
叫了三四声 通知他一声
A组的数词不受限制,因为“吃、打、叫”都是动作动词,“两顿、三通、三四声”是说明动作的实际次数的。B组的动词是非动作动词,“一顿、一通、一声”只表示行为的过程,不表示实际次数,其意义是虚指的,因此数词只限于“一”。
四、“一(半、几、两)+ 量词 + 中心语”结构中各结构成分对数词具有选择性的原因分析
从上文可知,“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量词、名词和相关的动词和动词性成分对数词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而制约了数词的数量,主要是数词“一”的使用最为典型,还有数词“半、几、两”。根据目前收集的数据来看,以“一”为最多。下面以几个典型量词(数词可用“一、半、几、两”中两个以上数词)为例列表说明几个数词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数词“一(半、几、两)”在典型量词中所占比例
(注:数字为例数,百分比为所占比例。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CCL。)
下面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来解释“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般数量短语要求所用量词必须是其后事物的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择取量词,如“一件衣服”不能说成“一本衣服”等。因此,一般量词短语的量词在语义上具有数量的特征,记为[+数量]。但“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量词”与其后的名词不相对应,比如“泥”的计量单位是“团”或其他容器而不是“身”,“身”仍然保留着它原来作为身体器官名词的词汇意义,而计算单位的意义则被虚化,即在语义上不具有数量的特征,记为[-数量]。
另外,两组短语所含数词的语义特点也不相同。一般数量短语的数词“一”是数字的实指,量词与数词的结合具有原则上的任意性,如“一本书”可改为“两本书”“三本书”等。“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一”则被虚化了,有“全、满”的含义,可与“全”或“满”替换,意义基本不变。“一”指的是某个事物的整体而不是具体数字, 只是强调与其有关的事物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多是一种主观上的看法。所以,处于量词位置上的词只能与“一”组合而不能换成其他数词, 如只能说“一脸无奈”而不能说“二脸无奈”“三脸无奈”等。
五、结语
“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中的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自身独特的语法特点。其语义特点表现为:名量词(一般名量词、不定量词、临时名量词)、动量词(一般动量词、借用动量词)、时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性;中心语或者动词与动量结构对数词的选择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为07CYY021;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05SJD740010;南京林业大学高层人才基金项目,编号为16308002。)
注 释:
[1]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参考文献:
[1]曹秀玲.“一(量)名”主语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汉语学报,2005,(2).
[2]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清国.“一量(名)”否定格式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J].汉语学报,2006,(3).
[4]刘小梅.汉语数量词的语义分辨及进行式动词组中数量词的使用[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李延瑞.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7]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汉语学习,1999,(04).
[8]倪建文.“一……也不(没)”句式的分析[J].汉语学习,2001,(4).
[9]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0]邢福义.谈谈数量结构加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吴文婷 刘雪芹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2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