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
2009-08-04张艳菊
摘要:素质教育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进行的教育,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从出生开始的家庭教育,到适龄后入学进行的学校教育,再到毕业踏入社会后进行的社会教育,是综合性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时期内就能显现出来的,它需要方方面面适合素质教育生存体制的配合,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 素质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从那做起
我们谈到素质教育则认为只是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其实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而言的教育,只是素质教育更加偏重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它的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诸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它包含了学校方面的教育、社会方面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教育,如果只在学校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就片面了,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解上的偏差,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限,我们只有注重各层面的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1学校方面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有史以来一直惯穿于我们的教育体系,这种状态不能不说明应试教育有它的存在理由,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与此同时也丢掉了大量的可塑之材,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大都只看文凭,特别是大型的企业招收的都是名牌大学学生,导致进入名牌大学就成为所有学生努力的终极目标,而名牌大学的文凭是以你在高考中获得高的考分为前提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在为分数努力,老师也为自己的学生能取得高分、考上好的学校而奉献着,在课上耐心认真的讲解、课间为学生答疑、课后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而学生则每日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过着紧张的两点一线生活;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得更好,则为孩子报了许多的提高班、同步班和补习班等,导致文化课的学习占用了学生全部时间,还要挤掉一些睡眠时间,使学生身心疲惫,在这之间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被纳入了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名义下的应试教育。学校倡导不能只重视分数,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是这种减负也只体现在非毕业班学生中,毕业班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并没有减轻,,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在录取时只认分数,那么要想比别人考的分数高就得拼命挤占一切时间学习,因为别人都向前跑,你停下来休息就要被淘汰出局。而学校如果试题出的容易,则分数档次拉不开,因此只能加大试题的难度,这也就导致了题型逐年加深,学校复习题的难度则相应的有增无减,所以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顾不得身体的疲惫、也顾不了学习的兴趣,只能拼命的学习固定的课程,最终导致减负成为了空调子,素质教育也成了空中楼阁。
素质教育需要解决根本问题。大学录取凭的是高考分数,而当前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文凭,尤其是名牌大学文凭"依然是选择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一次高考定终身。这就直接促使广大学子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那么要想成功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要解决根本问题,切实的从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入手,考试分数不能作为学校录取的唯一标准;名牌大学文凭也不应该作为聘用员工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在审查学生成绩和文凭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核与之相应的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对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建议。提倡素质教育就要从源头做起。首先、我们的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综合性强的题目理解起来较难,因此考试不应与教学脱钩,应该适当降低各学科的考试难度,因为考试是验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考倒学生。第二、学再多的课程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储备高质量的人才库,所以学校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只有把理论融合到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呆板的教学才能转化为趣味性教学,才能让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第三、录取工作应该在各学科知识达到考核要求后,再增加面试考核,通过面试回答问题可考核学生的自信度、知识覆盖面的广度,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题的反映能力以及临时的应变能力等等,通过这种招生模式它在考核分数的同时又从综合素质方面选拔了有潜质的顶尖人才。最后被录取的学生可能不是分数最高,但一定是综合素质能力最强的。第四、聘用制度不应唯文凭独尊,更应审核被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但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收到成效。
2.2家庭方面的教育
每个人接受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从出生到自立于社会,与家庭总有割不断的联系,进入学校也离不开家庭,所以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总少不了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
相当部分的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自强自立意识、风险忧患意识以及是非分辨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生存发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漠然置之。出现文化教育有余、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有的心胸狭隘、自私、固执、孤僻;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理解、关心、尊重和帮助别人;有的意志脆弱,受不得批评、挫折和失败的刺激:有的自立意识差,依赖心理重,不懂得什么叫节俭,不体会父辈劳作之艰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过分讲究穿戴打扮,花钱大手大脚,厌恶体力劳动;有的娇纵、任性、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撒泼,甚至对长辈颐指气使,蛮横无忌。这类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好,也难保不成为"高分低能"儿,如不加强素质教育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要求。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而且提高文化素养,更应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的言行无一不是父母和家庭的缩影,所以家庭教育最首要的是父母素质的提高,也就是素质教育不只针对孩子而言,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家庭素质教育的源头,所以父母应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言行上为孩子做好楷模,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2.3 社会方面的教育
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才能使全民族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素质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进行的教育,社会是个大课堂,就像一个大的染缸,你给它放进去什么染料,就会染出什么颜色的材料。社会教育虽没有学校教育那样集中、有目的、有计划,但其影响却是广泛、深远,更易深入人心。因此,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使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走入社会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素质教育就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教育首先要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做为领导应该一心为公、不以权谋私、不贪污腐化、不收受贿赂,但是只要有权力存在的地方贪污腐化现象就不可能避免。这也是每个国家存在的共性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这种现象能否消除呢?在私有化存在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我们通过完善法律条款是能够把贪污腐化降到最低点。因为权力是贪污腐化的条件,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控制分化一个人的权力,不能让它无限制的扩大,要分散权力人的终极权力,就要加强权力人之间的牵制作用,严格执行监控程序,避免出现独裁,最主要的就是权力与司法要分立,一个国家如果权力大于司法,那么腐败现象就会滋生,制定再多的法律条款在权力面前都如同虚设,长官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在权与法分立的前提下才能降低腐化的程度,才能净化领导者的心灵,领导者的素质才能得已提高。只有领导者的素质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随之提高,社会教育才能显效。
3 素质教育是慢长渐进的过程
学校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从各种尝试中寻找到最佳的教育模式,因而在转轨过程中会连带有许多问题的出现,如面试的过程就有可能参杂私人的情感,托人走后门的现象就会涌现,那么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出台去解决,所以学校素质教育的道路是慢长的。
家庭教育要从家长做起,家长只言教孩子但不从自我做起是不行的,言传还必须要加以身教去影响孩子,但是这种习惯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更替才能逐渐的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也是渐进的过程。社会教育就更加错综复杂,对权力掌控的欲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变革牵涉的面就更为广阔了,涉及到法律条款的修改制定、政府权力部门的设置调整等等,更是非常复杂互相牵动的环节,所以更是慢长渐进的过程。
综合三个方面来讲,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全民族在各方面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渐进而显著的效果,达到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 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谌红桃,《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4]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 370-371页。
[5] 见《中央日报》2003年2月13日消息。
作者简介:张艳菊(1963-),女,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