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009-08-04杨社论李冰克

魅力中国 2009年14期

杨社论 李冰克

中图分类号:D0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5-019-04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咄咄逼人攻势,采取了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这与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靖政策;经济势力;和平主义思潮 ;均势政策

“绥靖”(Appeasement),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来息事宁人”。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利益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无论是麦克唐纳政府(1931-1935)、鲍尔温政府(1935-1937),还是张伯伦政府(1937-1940)均采取了绥靖政策。那么,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缘何会采取这样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经济军事实力、社会心理(和平主义思潮)及传统外交政策”三方面来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台进行剖析。

一、经济军事因素:

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其力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削弱: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出口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农业生产缩减,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本已严重的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成倍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贸易入超逐年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社会危机加深。 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1933-1938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为28.08亿英镑,日本为12.6亿英镑。1934-1938年间,英国军费开支增长率为25%,同期德国的增长率为47%,前苏联为37%,日本为45%。

经济的衰退和势力范围的日益瓦解加剧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休,内阁更迭犹如走马灯。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七年,英国五次更换首相。

上述情况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损失惨重,加之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英国在数个世纪内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威胁,英国实力严重衰退。而实力是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和保证。国力的虚弱、战备的松弛使英国在外交活动中无力采取强硬的态度,只有对法西斯国家妥协,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土安全和维护既得利益。因此,实力的衰退是英国推出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张伯伦称自己的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的战略是“绞尽脑汁找到的一种灾难临头时避免灾难的办法”,对此,英国史学家基思·米德尔马斯评论道:“1938年张伯伦政府所规定的绥靖政策,通常被视作英国虚弱之极的标志,是英国困难处境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一战可怕的阴影还没有在人们头脑中消失,德意法西斯的战争气味就已穿过英吉利海峡弥漫到了英伦三岛,心有余悸的英国人特别害怕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再加上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失业和恐慌,使英、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流行一种强烈的和平主义思想。尤其是劳动人民要求和平,希望能在宁静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国内的和平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和平社团都认为,英国应“为争取和平而冒险”,“大不列颠不应忽视任何一个促进和平的机会”。即使在英国海军丧失了海上霸权后,国内的舆论还一致要求进一步缩减其已经缩减过的武装力量。他们希望通过国际仲裁办法的推广,通过国际联盟的活动来实现世界和平。当时“没有一个人否认英国人不惜以裁减军备以至危及国防的程度来树立一个好榜样”。和平主义运动的初步兴起就为绥靖政策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1935年,纳粹德国重整军备,公开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欧洲的战争威胁日益长,而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法也达到了高潮。1934年11月,英国39个和平团体提出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还要求用非军事性和经济制裁的方法来阻止战争爆发。“和平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英国人都反对战争,希望通过加强国联、经济制裁等方法维护和平。在民众和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各派领导人纷纷以和平拥护者的形象出现。这也就影响了政府的外交政策。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杰里尔?A?罗赛蒂通过舆论对外交的分析,认为“从许多问题来看,功能公众舆论对决策过程几乎没有什么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如果有也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从另一些问题来看,特别是极为突出的问题,公众舆论对政府中的决策人,包括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有着迅速而直接的影响”。1935年7月,帝国国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长久地避免战争风险。和平主义运动的一步步发展使得英国上下急切盼望能保住英联邦的既得利益,从而在全球内奉行一条维持现状、避战求和的外交路线。绥靖政策的产生在英国非张伯伦政府的偶然为之,《慕尼黑协定》实质上签下的是千万英国民众的姓名!正如英国史学家梅德利科特所说的“对于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

事实证明,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英国人民幡然醒悟,和平主义江河日下,避战求和的绥靖政策也随之付诸东流。可以说,在一定条件下,和平主义为绥靖准备了某种思想基础,和平主义所造成的军备不足又为绥靖提供了某种物质基础,而深受和平主义愚弄的群众则构成了绥靖的某种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这就是三十年代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对二战前夕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传统外交政策的影响:

绥靖政策主要是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而出现在英国政府的决策中的,而这一决策又是与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英国传统外交政策延续的结果。

英国外交的重心一向在欧洲,运用均势政策使各大国始终处于力量均衡或近于均衡的状态。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定位在充当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一战后,欧洲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解除;而掌握着欧洲一流陆军的法国则一时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法国是现在唯一有可能对英国造成麻烦的国家。因此,此时英国军是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而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前苏联的崛起更使英国感到,要保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平衡并相互制约,就必须采取一种“扶弱抑强”的新的欧陆均势政策。于是,英国选择了彻底战败的德国作为扶助的对象,在战后一系列关于德国问题的处理上,英国总是倾向于德国。

但是任何一种外交政策地实施,都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英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衰退和国际地位的降低使其无力保证均势政策的实施。因而,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只能妥协退让,进而绥靖。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对抗,面对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各地掀起的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带给西方列强统治体系和殖民地的巨大冲击,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前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前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倾向,英国等西方国家为阻止前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前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绥靖政策也因此被更加广泛的应用——“扶德抑法”、“祸水东引”。在德国法西斯大步紧逼的情况下丧失联合前苏联、法国齐力对付法西斯德国肆虐的大好时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早爆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导致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实力的衰弱、深层的社会心理以及传统的外交政策的影响。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终使英国扛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绥靖主义的白旗,首相张伯伦则是这面白旗的亲手升起者。历史证明,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不仅不能维护和平和既得利益,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正如齐世荣先生所说:“英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张伯伦之流的愚蠢政策则加深了衰落的过程”。而只有“以战止战”、“以战去战”,才能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战争爆发后,才不至于束手无策,被动挨打,甚至彻底投降,或付出其他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牛津英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现代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 版

[4]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6]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1929-193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7]《商君书·画策》,“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8]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