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 海阔天空
2009-08-04金瑞波
金瑞波
【摘 要】 专题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专题复习不仅运用了较多历史基础知识,也拓展了思维空间,并且在体验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和效果。在专题复习时作适当的发挥,历史教学能达到海阔天空的境界,从而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专题复习 体验与培养 境界
将普遍联系的原则运用于历史教学,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有时候我把这种做法比喻成“东拉西扯”,其实就是旁征博引、联系现实、贯通各学科。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历史教学才能生动起来。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内容上突出了文明史,知识点大量增加,对教师本身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教师自身缺少知识积累、开放的理念、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以及必备的价值判断意识,将来会难以胜任专题的教学。本文试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探讨教学体验,与同行交流。
几轮高考复习下来之后,我的感受是:专题复习的成功并不是完全在于知识点整理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是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借题发挥,捕捉时机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必须形成对教材、专题处理的价值判断,高屋建瓴地把握专题,基于专题,又高于专题。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更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要运用普遍联系的原则,借题发挥,达成以下的目标和效果。
一、以点带面,贯通中外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要了解资本主义,首先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次要科学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情况。这一专题面上的知识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确立和基本定型的历史,而我要借题发挥的点是宗教,宗教因素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其切入点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而传播天主教,使其他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欧洲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受好战的基督教影响,基督教宣称自己是世界宗教,好用强有力的方式传教,这种好战性和努力改变“异端”信仰的精神,是海外扩张的动机之一。传播宗教的狂热,已经沉淀为欧美基督教国家的价值观之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仍然遗传了这种好战的基因,且将其美化为普济众生的普世精神而在全世界加以推销。几年前布什总统访问中国,也在其演讲中推销了这一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与基督教的好战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挥舞着大棒,充当宪兵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宗教好战理念在支持着它。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不难发现宗教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复习上的新的生长性的知识点,同时也引导着新的价值判断的建立。
在进行了上述纵向分析之后,再进行中外横向比较。与基督教所谓的强烈的普世精神、好战性相比,东方的佛教则讲究忍耐顺从,个人救赎,一心向善,与世无争。传入中国后,更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安民的有力工具、精神的鸦片。向外和向内两种巨大的反差,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国民性的形成方面。中国几千年的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无不与佛儒道多管齐下有关,形成了懦弱胆小、安于现状的国民性。
失去了进取心的中国,在近代无可避免地挨打。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沉默是懦弱,忍耐是麻木。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唤醒沉睡的思想,刺痛麻木的灵魂。以宗教作为切入点,从新的角度观察,通过比较,在情感体验方面会有新的收获。
二、论古议今,古为今用
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为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许多民族迷失了本民族的文化,找不到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定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世界上各民族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传统文化的茫然无知将影响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爱国主义情感更无从谈起。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不论是涉及的领域、达到的高度,还是历史的久远、领先于西方各国的时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中国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世界公认的巨大贡献。公元前6世纪,无独有偶,中外都出现了震烁古今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已达到了后世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人际关系,这对于治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求得社会的协调发展,古人早已经给了足够的启示。“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寻找矛盾的平衡点,乃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折射着这一思想的光芒。解读当代的一些重大政策举措,不难发现其实我们已经被古人的思想深深地浸润着,要想突破或超越其思想的框架是多么地困难。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热爱源于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我们除了因了解传统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而生自豪感外,更应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衰落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历代统治者长期奉行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禁锢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思想,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逐渐萎缩。自满保守和天朝独尊的心理,使国人缺乏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动力,而闭关自守又使中外交流夭折,使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只是去了比中国落后的亚非国家,根本不了解和不知道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巨变。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则就会变成僵死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始终没有取得质的突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之一就是闭关自守。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与其他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对外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爱国热情,更要有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启迪智慧,提升素养
1.启智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能提供给人许多的政治智慧、人生智慧等。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而众多的专题都可以找到借题发挥的着力点。以中日关系的专题为例。应该说,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题材。从课堂教学体验来看,课堂气氛都较好地调动起来了,每次都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我都注意联系时政,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从日本的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否认侵略的历史,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到当前的中日关系政冷经热,日本争常等,侧重点各不相同。今年更是注意了价值观层面的引导,把重点引向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把握、思考。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世界霸权国美国与力图主导东亚国际体系的强国日本一直虎视眈眈,其遏制政策从未拿下案台,中国与它们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亦时有发生。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们因此产生一些焦虑、愤恨,甚至暴力情绪冲动,也可谓源头有水。这就是“愤青”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引入了“愤青”这一概念。“愤青”者,愤怒青年也,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与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关系密切。“愤青”极端爱国,非常关注国计民生,特别是祖国统一与强大,因而在中日关系上发言尤多,颇多民族主义情绪。“愤青”这一社会力量的成长与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民的自信心日益增强,而近代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屈辱历史,特别是邻国日本的侵略,塑造了国民的“悲情”特征,或者说,那一直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痛,国力增长后,发泄一下积怨以久的情绪,何其自然。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成长并没有塑造出足够自信的中国国民性格,自信与自卑,确定与不确定糅合在一起,让中国老百姓,特别是敏感和易冲动的青年具有鲜明的羡恨交织的特点。青年之所以愤怒,核心问题是中国定位的不确定性。然后我再把问题引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引向中国的定位问题。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中国崛起之后将如何在世界上给自己定位?
20世纪初,刚刚崛起的美国人迫不及待地向仍是欧洲人主导的国际社会提出包括“国际联盟”在内的“美国观念”,其结果是,美国不仅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诸多好的观念也只能通过欧洲人的过滤才得到部分释放。今天的中国不是美国,但在发展阶段的很多方面,确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颇为相似,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改革实现国家发展的内外转型。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就斐然,政治改革也在艰难前进,而当前的社会改革更具实质意义,其内容涉及医疗、保险、住房、税收、教育、文化,乃至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这正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中国也正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是美国人崛起之前奉为圭臬的“孤立主义”,也不是美国人崛起之后追求的“国际主义”,而是“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一种更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积极的地区主义”。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转型及所取得的成效,充分证明中国给自己一个比较冷静的定位——“区域性大国”。关于中国定位问题的提出,基于专题,又结合时事政治,从而把专题复习引向了价值观的培养。
2.在某些与政治斗争有关的专题里,我有意识地突出斗争策略方面的介绍,灌输一些战略战术思想,以提升学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素养。比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探索史专题中,介绍无产阶级的斗争时,我就进行了这样一些处理:(1)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游击战是武装斗争的基本形式。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是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按照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游击战术就是间接路线的战术,它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基本作战方法,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间接、迂回。为了达成目标,可以采用间接的手段,这不仅适用于军事,在政治等其他领域里更是可以广泛采用。(2)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的一场政治较量。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以时间换空间,假和平真内战的一种策略,而中共代表毅然赴会不仅是有深入虎穴的大无畏气概,更是因为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有通过谈判赢得政治主动的信心。以谈判求得和平自然好,但同时还需做好战争的准备。在谈判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坚决的回击打退敌人的军事进攻,粉碎敌人企图在谈判桌之外捞取谈判筹码的阴谋,这是有正确斗争策略的表现,是斗争方法和手段灵活性、多样性的体现。联想到处理中日关系时,我们同样要坚持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不走情绪化的极端。日本美化、否认侵略固然让我们愤怒,但实力不如人时,我们是需要韬光养晦的策略的。从历史上看,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军事占领的耻辱下重建了经济,到如今能与美国分庭抗礼,这何尝不是忍者的精神和勇气。虽然中日不可类比,但如果敢于从对手中学到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3.新课标指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历史的进步性往往不是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的。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靠的是血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落后的基础上的。殖民主义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评价时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和实践的标准。
在国际关系史专题中,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世界格局,了解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看待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美国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恐怖主义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一种回应和挑战,但恐怖主义是不得人心的,因为它以无辜者的生命为代价,是对生命尊严的严重挑衅,是不为世人所同情和接受的。反对恐怖主义、善待生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沈毅.高中历史教学备要.人民出版社
[3]袁鹏.中国的定位.看世界
[4]王军.“愤青”其实反映了中国的危机.看世界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