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的思政课教学
2009-08-04郑爱武
郑爱武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关怀、对话”,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提升教学的人文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把学生放在他们所熟知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喜悦、成长的幸福,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促进人格养成。 政治教学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课程标准》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制定恰当的情感目标非常重要。设定每课的情感目标一般采取以下步骤:一是教师要研究课程内容的情感因素,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这是准确拟定情感目标的基础;二是研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目标,对道德情感目标实施初步定位;三是“上承认知目标、下联行为目标”,确立每课具体的道德情感目标,并确立本课达到的水平层次;四是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对具体道德情感目标及层次加以描述,并形成“知、情、行”相互对应的整体教学目标。
二、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一是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二是要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进行必要的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三是拓展教材的内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如果整天讲老掉牙的东西,学生怎会感兴趣呢?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应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例如:可将美军虐待战俘、印度洋海啸等国际时事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扩展教材内容。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实际,与学生一起编制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四是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们经常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时,就会有很多疑问,如果教师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将学生的疑问讲清楚、讲透彻,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有认同感,他们才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进而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
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亲自体验、亲自实践,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磨炼。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审视、反思,新的观点逐渐生成,不断内化和升华,从而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使德育目标真正达成。
比如,教材中的环境问题,倘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不变应万变地用书上枯燥的理论和陈旧的案例授课,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学也无法达到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这时,如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了道理→实践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余通过书本学习、网络检索、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以探究的目光去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去发现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等形式探究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考察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隐患,从而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及其迫切性,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自身的行动诉求。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