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现象教学模式初探

2009-08-04蒋劲松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现象建构

蒋劲松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新的教育价值观不断传播,正深入影响着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伴随而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方法模式不断涌现,许多先行者们大胆尝试,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这个过程也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方法上的借鉴,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师脱颖而出创造了无数的舞台。

一、现象的界定

哲学上的现象强调相对于本质的含义,即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外部联系。它具有多样性、显性、可变性、零散性等感性特征。现象教学中的现象,主要侧重于经济、文化、精神、政治等领域内的各种事物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它可以是这些领域内的事物、表象,也可以是活动、过程、环节,它具有显性与隐性、动态与静态、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变化与发展等特征。如:美国出现次贷危机(经济的),北京奥运会后京剧和中国传统服饰盛传海外(文化的)、朝核六方会谈(政治的)等。

二、现象教学模式的界定

现象教学模式即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入口,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观察、分析、论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的双边互动过程的策略。对这种策略的理解是:

(一)现象提取是前提基础。①现象提取既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文化、精神、政治,又适应学生的认知实际能力和感受程度,这正符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编写内容。②满足一定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摄入的现象不同。③以现象为引领,导航全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操作的起点。教师提取某一现象不是随意的,也不只是用来佐证某一知识的,而是以这一现象为中心,铺开、散射出去,通过对现象的剖析,融入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联结师生双边互动。一个现象教学的完成,就意味着一定的课程环节或任务的结束。新的现象引入又意味着新的课堂教学环节或任务的开始。

(二)策略核心:师生互动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引入现象(一个或若干个)、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次分析。在逐层引入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群。分四种形式:单一学科某节或某课时知识群,经济的、文化的、精神的、政治的——适用于新授课教学;政治学科某节或单元知识群,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学科知识内知识群——适用单元复习课;政治学科知识群,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四个学科多角度的——跨度大,适用热点专题复习课;跨学科知识群,政治学科与历史、人文社会地理、自然学科等——跨度更大,适用于综合探究式。

3.策略的开放性很强。现象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触类旁通的思维训练模式。由于社会生活各种事物存在的无限广延性和各种现象的丰富多彩,这种策略又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找到了书本与生活连接的桥梁,操作容易,联系便捷,引入选择的多样,使课堂教学不再封闭,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系统。对一现象的分析方法的掌握或对一事物的认识结束后,能引领学生对同类现象或同类事物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认识,其发散性很强。狭小的教室课堂,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生活。

三、现象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入现象。根据现在试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可分为:《经济与生活》——经济学科内的各种现象;《文化与生活》——文学社会学科内的各种现象;《政治与生活》——政治学科内的各种现象;《哲学与生活》——精神思维方法领域内的各种现象。被引入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为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

(二)以被引入现象或由该现象引起的几个次生现象为入口,引导学生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顺序运用已学知识逐步分析。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三)分析过程结束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所学内容的知识群,并找出相关知识群,以达到全课教学知识任务的完成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的目的。

(四)同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生成对新领域新现象的发现、观察和引入,引诱学生积淀、旁通、类比。

以上四步可总结为:引入→分析→建构→旁通→引入新的问题、新的现象,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四、现象教学模式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取向

(一)克服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课传授与灌输,让思想政治课更生动,更生活化。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理解的门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架起了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使思想政治理论很好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突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本色,突破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瓶颈制约,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拓宽了思想政治教学的视野,拓宽了师生的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面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和更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

(四)使课堂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统一起来,并有新的亮点和创新,特别是使研究性学习方法贯彻更充分。

(五)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归纳整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飞跃,真正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学生角色的大转变。

(六)突出了政治课学科教学的内在特点。学会把握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学科知识的联系,这是其他教学模式很难贯彻到底的优势所在。运用现象教学,可以使学生由简单知识群的建构逐渐扩大到多学科知识群的建构转变,不是教师的传统灌输,而是学生自主内化的结果。

五、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充当组织者、引路者和各种条件的准备服务者,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知识成果的分享者。当然在分享学生成果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群,完成教材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一)改变旧的观念和习性:1.仅举事例证明某一观点的简单佐证习惯。2.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课堂教学重知识,而忽视、弱化实践能力的培养。3.重教师主体示范、讲授,代替学生自主建构。4.专题和时事热点教学是就热点讲热点的单一思维定式。5.封闭式、集中性过强的思想。6.尤其是狭隘的备课资料观。

(二)突破三个最重要的环节:1.现象的引入关。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生活实际,找出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生活画面,精心设计出一个或几个相关现象和次生现象,让学生由此进行观察、分析,课堂教学各环节由此展开。2.分析引导的策略关。①直观介入策略:观察现象材料中,是什么现象,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精神的,主体客体是谁,属于教材的哪些领域。②理性策略: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显现或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影响(作用、意义)等。③角色扮演策略:分析主体客体采取的行为措施。引导学生学会角色扮演,消除或解决该现象或作出某一主体行为之后,对客体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主体行为的合理性分析等。④宏观审视策略:对整个现象问题作出一系列的观察分析之后,总体概括、评述,强调某个方面,以达到提升。⑤方法工具策略:从完成的途径上,主要有师生互动、学生互助、学生自主等途径来进行分析。从工具运用上,可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资源共享或教师资源展示等来完成。3.建构指引关。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某些现象的目的,是在具体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由建构单一知识群到建构复杂知识群,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路越走越宽:积淀已有知识群→归纳本课知识群→找出相关知识群→建构新的知识群。

六、练习与检测

由于现象教学不排斥知识,也未忽视知识,相反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所以在练习和检测时,应该是:既有常规练习、检测方式(与一段课堂教学相同),又有自己特色的练习检测方式,如能力检测式、衍生现象分析式、问题调查式、发现式,而且常以问题发现式、探究式、课题研究式等为主。

高中新课改尚在深入之中,它对传统的教学影响是深刻又深远的。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新课改。

(责编 周侯辰 黄 晓)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现象建构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