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梅村

2009-08-04无锡市新区梅村镇党委

群众 2009年6期
关键词:梅村全镇干部

无锡市新区梅村镇党委

梅村,古称梅里,拥有3200多年的历史,史誉“至德名邦”,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享有“江南第一古镇”的美誉。自2006年8月以来,梅村镇以创新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了“知荣辱、塑形象、创和谐、促发展”和“好作风、好干部、好班子”主题教育。该活动密切依靠群众,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范围与渠道,提高了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

一、紧扣学习主线,注重学习的普及和深入,提升干群认识。

全面拓展学习对象。梅村的主题教育活动,将集中教育的点由原来的村委两会成员扩展到村民组长和党小组长和普通群众,全面调动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从“分田到户”已经20多年没有参与过政治生活的村民组长和党小组长和骨干群众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纷纷表示要在活动中认真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居住的楼道管起,党员要管好一家,带动几家;村民组长要管好一组,带动全村。全镇88位村民组长、44位党小组长、320多位骨干群众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带进了社区,把温暖、贴心、周到的服务及时送到了群众之中。

科学安排学习内容。镇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在编排学习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突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几大主题。一是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下发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科学发展观、《江泽民文选》、《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系列理论文章或书籍。新开设“梅里大讲堂”,先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二是注重内容的通俗性。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期间,编排了好读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的歌谣、顺口溜,借助主题教育活动特刊或者活动简报,交流群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想和体会。“三好”教育活动中,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提炼明确了“好作风”、“好干部”、“好班子”的标准。三是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通过“走山去”方式。拓展干部群众的思路和视野。先后组织参学人员到华西村、常熟市蒋巷村、苏州工业园胜浦镇等先进地区学习参观,增强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得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提高思想认识、指导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

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各基层单位立足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扩大参学范围。如新南村制定了村民公约,以公约形式规范居民言行。梅新、梅北村率先建立学习中心户,以中心户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较高的群众威信,引导周边群众参与到活动中。群力村充分利用老年时政讲座等特有学习载体,充实活动内容,加强对本村群众的学习教育。

二、坚持“四定制度”,加强与群众的双向沟通,密切干群关系。

定点挂村。全镇12名党政领导、32名机关干部、104名村级正副职干部分级蹲点到全镇253个村(居)民小组和374名群众示范户紧密联系,建立起了覆盖面广、连接点多、联系线长的干群联系网络。建立了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并且创造性地开展群众走访工作,通过集中走访,深入村组、深入联系户、深入家家户户,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

定时交流。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沟通和思想交流每月不少于2次,确保及时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镇党委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组织召开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调研座谈会、思想汇报会、心得交流会,强有力、制度化地把密切干群联系工作推向深入。同时,镇党委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开设“基层论坛”,全体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居)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等纷纷走上讲台,定期向全镇300多名群众代表汇报思想,交流工作。通过交流,政府工作的落实推进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基层组织以及各级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得到了提升。

定向结对。镇、村干部每人重点结对联系群众6至10户不等,生活困难户、矛盾纠纷户成为各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和村(居)书记特别关心的重点联系对象,干部联系群众的触角伸展到了最敏感、最活跃、最关键的基层第一线,通过多次深入结对户走访,传达上级政策,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部分群众的消极情绪逐步消除,群众支持发展的动力明显提升。

定标考核。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责任制,在村宣传栏内将结对情况上墙公布,并统一标准,填写结对手册,将每次联系情况记录在案;同时建立联系信息反馈制,及时答复或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类诉求。《干部联系群众结对手册》做到全镇各村(居)委正副职干部人手一册,将每次联系情况从反映问题到解决办法等都详细记录在案。

三、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各项工作。

举办“双新”培训班,广泛教育群众,提升群众整体素质。镇党委依托党校阵地,建设新市民培训基地,开设“新市民、新形象,构建和谐梅村”双新培训班,对广大居民进行素质教育。镇政府专门拨出40万元专款全力保障,并要求“双新”培训班每年不少于10期,参加人数不少于1200人。培训班以“脱产学习、带薪培训”的方式,组织全体镇村居民轮流参加学习培训,迄今已有1000多名老中青居民参加了学习培训。梅村镇把“人性化”的管理与教育贯穿培训始终,每期开课,镇党政主要领导都要亲临现场,过问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领导干部亲自授课,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形势和任务,讲梅村的成绩和问题,讲近期的发展打算和全镇的远景蓝图,百姓学员听得认真,发言热烈,效果明显。用学员的语言讲这是一个“学得尽心、听得专心、记得用心、谈得舒心”的“四心”班。

建立群众信访轮值制度,落实群众“四权保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梅村镇党委认识到,只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镇党委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拓宽民主参与、监督管理的渠道,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开展群众信访轮值。由各村选派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群众威信的党员、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值。他们与镇信访办的接待员一起,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协助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信访接待员还列席每周一的镇党政扩大会,可对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至今。全镇已有50多位基层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过信访轮值活动。信访轮值人员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策宣传员、意见收集员、信息传递员和矛盾协调员。

让群众参与政府决策。在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的同时,梅村镇要求各行政村凡涉及村委重大举措、重要决策、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必须及时召开村民小组成员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及时通报,听取意见,让群众参与讨论以至表决,激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同时,邀请群众代表参加党政联席会议,让群众了解当前干部在想些啥、忙些啥,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过程。

请群众来监督评议干部。梅村镇专门聘请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组成作风建设义务巡视督查小组,加大群众对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力度。同时,积极拓宽“考评”渠道,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一方面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向学生家长发放调查表,进行民意测评:另一方面采用村与村之间循环测评的方式,按照不低于各村总户数50%的比例,在全镇随机抽取农户对村委正副职干部进行民意测评,分别从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有效验证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梅村经济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08年全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2亿元,财政总收入7.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55万元,昔日的农业镇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镇,70%的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

责任编辑夏玉兰

猜你喜欢

梅村全镇干部
庚寅孟夏访黄梅东山问梅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梅村体
论清初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
咬定目标抓“创建”全镇面貌别样新
听瓜婆
皇城二中“同课异构”演绎精彩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