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贷引发的经济学深层思考
2009-08-04葛守昆张吨军
葛守昆 张吨军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令人眼花嘹乱,以致于因果难分,本末倒置。在经济领域里,实物与货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该如何分工?在全球化的经济下面,能否跳出狭隘的国家和地区利益,建立起平等公正的经济秩序,并且由超越国家利益的世界组织出面协调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研究必须抓住本原的经济问题,在已经错乱的经济基本关系上辨明明非,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次级贷实物与货币政府与市场全球经济协调
中图分类号:Fll·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117-07
由美国次级货产生的危机已经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表面的现象是一大批金融机构资金周转不灵,坏账增多、利润锐减,一些银行面临破产倒闭;一批购房者在下跌的房价面前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有可能遭受失去住房或财产被清算的厄运;在房价高启时购买了抵押贷款证券的人,则投资的资产大幅缩水……在已经到来的金融危机面前,人们普遍降低了对未来的预期,减少了对未来的信心,导致社会整个的需求明显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进而引起全球的经济恐慌。同时,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面前,逼使许多国家政府仓促应对,根据不同实际不同程度地出台了政策措施,目前主要是对少数金融机构和特殊群体的救急方案。但是严重的问题在于,发生这种危机的深刻原因在哪?金融出现的问题就是金融的问题?次级贷及其影响属于市场经济的波动现象?为什么许多的经济学家和机构很少作出认真而负责任的预测、预警?目前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否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治表之策还是治本之道?作者理解,目前人们的认识比较肤浅而麻木,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实践上基本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具有长远和根本的意义。我的观点是:现实经济中出现的危机,与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存在倾向性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其表现就是经济学家们只是关注表面的市场与货币金融活动,过分地依赖自发的市场行为,忽视了宏观监管主体对市场的责任;将货币金融现象当做是真实的经济反映,金融货币似乎成了凌驾于实物经济之上的怪物;特别担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却放松了消费需求科学与合理对增长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明显偏重于各个国家的利益和竞争,却淡化了国家之间尤其是国家之外的协调。解决上述存在的弊端,方可克服现有经济学中头足倒置、舍本求末的现象,减缓市场经济可能发生的剧烈波动,真正保证经济发展服从于人类的目的。
实物的生产与消费是经济的基础
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消费是实实在在的物品,是可感知和可感受的。哪怕是对音乐的享受性消费,也是能感觉到的东西。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生产,因此生产与经济的目的变得模糊起来。由于货币(先是作为等价物的黄金,后是作为一般价值符号的纸币)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实物财富的象征,是实物财富的代表,有了货币就可以购买到等价的实物财富,因此追逐货币成为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几乎是全部或唯一的目的。至于货币是不是一定代表实物财富,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实物财富,并没有认真深入追究。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取消货币回到单纯的实物经济时代,但是必须明确,实物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古人讲“物有本末”,这里实物是本,货币为末,绝不能本末倒置。货币的存在是为实物服务的,不能反过来实物生产和消费为货币服务。一般情况下货币是实物财富的代表,但代表只能是代表,不是实物财富本身。这一点很容易为人们所轻视或淡忘。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或者说它代表的价值与它实际的成本价值有很大的差异,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价格下面,会代表不同数量的实物财富,这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恶性的通货膨胀下,纸币会出现大幅贬值,货币持有者代表的财富也大大缩水。那时候,人们有可能想到货币就是货币,对实物财富的追求会大于对货币的追求。比如,人们在预期通货膨胀的时候,购买黄金或其他稀有实物而不再持有货币。
由于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符号,是一般商品的等价物,就某个个人来讲,其追逐货币,将获取货币作为他的目的无可指责,完全可以理解,也是他的权利。问题是在整个社会,是不是能清醒地意识到货币的真正价值,能否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货币,避免货币的误导,将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实物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方面,这是社会的重要责任。需要说明,作者不是要降低货币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只是强调人们要搞清楚实物与货币的关系,我们创造和生产的是实物财富,而不是货币。如果整个社会都变得对货币过于贪婪而追逐货币,忽视了货币的实物基础,那么经济发生危机就是迟早的事情。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主体部分
经济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实物生产提供供给从而满足需求的过程,这是一个实体经济的过程。脱离了原始的以物易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物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少不了货币以及货币经营者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润滑作用。但是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就是实物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占有经济生活的主要位置。而货币以及金融、银行则处于次要的位置,是服务于实物经济运行的东西。令人遗憾的,这一常识性的真理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表现在经济实践中,金融以及银行在整个经济中的位置常常被错置,出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偏离正确的目的和轨道、资源的配置不当、分工不合理、甚至与经济逆向运行。
第一,金融银行在经济中的位置发生模糊。货币乃至金融、银行的存在,主要在于可以为实物经济提供必要的服务,成为在实物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往往出现头足倒置的情形,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或主宰,金融成为经济的标志,在经济运行中居于中心位置。实际上,金融、银行、货币等可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也可能并未服务于实体经济,甚至是反对和破坏实体经济的。从现实分析,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人们的实体经济过程,以金钱为目的,主要围绕金融银行在运转,将金融银行看作是经济活动本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反映和晴雨表(实际上,金融银行的运行不一定是国民经济的反映,往往是国民经济的虚假反映)。
第二,金融银行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财富。金融银行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首先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其次,当然有其自身的利益,也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但在现实中常见的现象是,有些金融银行的存在与发展,与实体经济若即若离,有些则几乎和基本上脱离实体经济,就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量资金的运动不是处在实体经济
之中,而是停留在金融银行之间,没有进入实物生产与再生产的环节。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社会开了许多赌场,许多人在其中博弈,但跟实际生产过程没有关系,属于纯粹的资源耗费和成本支出,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基本上没有多少价值(当然,银行与赌场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果金融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自我运行,跟赌场就没有太大区别)。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在资源要素有限的条件下,金融银行占用的资源不是用于服务实体经济,却在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自我扩张,实际上降低了整个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有,在高度市场化、高度货币化、高度证券化的情况下,一些金融银行主体脱离实体经济的真正需求,不断创造金融的衍生品,制造虚拟资本,制造没有实物基础的证券、信用货币,用虚拟经济制造经济泡沫,制造表面的经济景气和繁荣,其实对实体经济有害无益。前不久,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这位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坦承危机的发生证明他对金融的认识有误。就如同赌场增加了许多赌具和赌博品种,加入赌博的人越来越多,围绕赌博的资金越来越多,但消耗的资源财富越来越多,只会减少全社会的经济收益。联系到今天的世界经济,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充斥于资本证券市场,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既没有实物基础,又远离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自我泛滥、自我膨胀、投机盛行。
第三,金融银行不仅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反过来破坏实体经济。如果金融银行的业务只是停留在自我循环和内部膨胀状态,虽然造成了经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金融银行自身的危机也是很大的问题,但如果不涉及到实体经济,也许影响的只有金融银行自身。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金融银行业自身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服务,金融银行业自身的膨胀构成了对实体的冲击和威胁,那么,金融银行业的发展形成的危机就不仅是其自身的危机,还带来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许多金融银行的活动并非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反却在虚拟状态下破坏和搅乱实体经济,给实物的生产和消费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本来美国住房的供给不需要那么多,需求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条件下,由于过于优惠的信贷政策和过低的利率,对住房价格的上行走势产生过高的预期,金融银行等从中推波助澜,全社会盲目跟进,导致住房的生产和消费横遭灾难,引发连锁反应而陷入危机。一些衍生品的投资,对整个经济盲目发力,充满投机,显示的乘数和杠杆作用可以放大到数倍或数十倍,但是一旦发生逆转,又骤然紧缩,导致经济不是大起就是大落,让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手足无措。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银行业出现的问题,深层的原因并不一定在于金融银行业自身。但是无论如何,金融银行业的问题给实体经济运行带来了灾难性影响,不是刺激了许多不该出现的过度需求,增加了不应该增加的浪费性供给,就是抑制了正常的消费需求,造成市场疲软,供给出现不正常过剩,导致许多企业亏损破产和倒闭,消费者减少了本来合理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面积滑坡,市场供求关系打乱,有限的经济资源无端浪费。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分工及职能匹配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问题,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尽管争论的前提和动机都是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问题在于,必须明确政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什么方式干预有效,相反则失效或无效、负效;市场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出面对其干预?学者们对此的讨论不够深入和细致。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一方面会减少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会误导资源的配置,出现全社会范围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现象。但是如果政府只是制定市场大的游戏规则,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全让市场的价格信号自发引导资源配置、衔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市场也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加剧供求失衡,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误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同样出现全社会范围的宏观低效率或无效率。计划与市场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府干预难分高下,原因就在于其间客观存在的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都无法克服和避免政府与市场的问题。
现在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过多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和后果,经济学研究就要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力求既保持市场的活力,又加入适度的宏观调控,争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有效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同时必须指出,通过政府出面进行干预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求的基本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政策进行干预,都是十分审慎和面临很多争论的事情。我们往往在事后都会评头论足,指手画脚,用中国的俗语叫“事后诸葛亮”。但事前能未雨绸缪,未卜先知,则有很大的偶然性。与未知的世界相比,已知的世界要渺小得多。不过,我们如果都承认自由放任的市场活动的局限性,都同意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听任自发的市场机制,经济学就要探索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干预的有效性。当然,这里还要存在两个前提条件:
(1)政府所以能够和有必要将一些政策参数渗入市场运行,是政府相对于每一个单个的企业来讲,其对市场运行变化掌握的信息要多,对整体经济的把握比企业要准,并且政府干预的力量也比企业要大。这也是在某些方面政府比企业高明的地方。
(2)政府出于整体经济健康运行需要对市场的干预,除了能力的具备,还因为政府行为受到严格的社会监督,能够担当得起对社会的责任。否则,谈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政府什么时候干预经济?一般来说,主要是在经济过冷或过热的时候,即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时候。比如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且影响到正常需求情况下,政府通过降息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在特殊情况下,对少数一些大公司、大企业基础尚好但遇到一时困难时,政府伸出援手,帮助它们渡过暂时困难。否则,如果一个尚属健壮的骆驼要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话,未免令人可惜。同时,在较多的低收入群体因经济剧烈变化影响到生活时,政府出台必要和有效的政策,保证低收入人群基本的生活需求。
必须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政府不是当经济增长在过热或过冷的时候再出台跟进的政策,而是在预期可能出现过热或过冷的时候,提前有政策的防范,这才是政府比市场和企业高明的地方。比如就美国的次级贷来说,政府如果先期预见和发现过低的贷款利息、过于宽松的贷款条件会夸大房地产虚假的供求关系,制造太多的价格泡沫时,提前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加强对不负责任贷款行为的监管,也许后面的事情不至于太糟糕,危机会有所防范。再者,对于金融机构过于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衍生产品明显泛滥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政府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问题的,可以察觉到经济资源在金融领域的浪费和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作用的。著名经济学家、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谈到美国救市时指出“做出正确的决策——包括建立新的监管体系降低危机再次爆发的风险——是下届政府将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应该承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政府是有可能进行防范和应变的,否则,我们就要陷入到不可知论中去。尽管政府的干预不一定十分有效和非常到位,但比较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实际上,任何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政府,都应时刻警惕自己的政策是否科学、实施中有否变样走形、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政府还要认真矫正经济发展的目的动机。现实经济中政府极为关心的往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问题,因此都希望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拉动就业率的上升。但这很容易导致大量为增长而增长问题的存在,许多经济活动主要停留在生产、流通环节,进入最终消费的并不显著,默许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现象的存在,以虚幻的经济增长去实现充分就业。我以为,政府必须考虑服从于合理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满足来决定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经济增长和一定的就业率之间求得平衡,争取适度的增长状态。那种长期将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在人们的主要需求基本满足以后,这个矛盾不可能永远是主要矛盾。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该是社会对失业率的承受能力在增强,同时,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同等就业率对应的实际劳动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我期望一个社会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服从于社会的合理消费需求和它的供给能力,而不是其他方面的目的。
全球范围的经济协调与平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产物,但是全球化的过程也伴随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其中,全球范围的市场波动、经济动荡以及利益争端是重要方面,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比如,这次首先发生在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就是市场剧烈波动、经济急剧动荡的反映。如何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且促进全球范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认为,光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资本化、货币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在宏观上协调平衡的机制,减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经济动荡。
但是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超出国家之外的全球范围的经济协调不仅大大低于计划经济的国家,就是与高度市场化、高度自由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现有一些国际性协调组织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其协调能力恐怕连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都不如。有文章指出,“近年来,要求世贸组织进行改革的呼声也不断出现,特别是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这种呼声更加高涨”。必须承认,建立全球范围的经济新秩序,形成有力和有效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何对全球经济进行有效协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在客观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并非无所作为。首先,需要明确,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最有效率的增长。尽管经济增长不可能是直线型的,发生波动是规律性的现象,然而,防止剧烈的长期大幅波动是各国的一致愿望。其次,建立国际性的经济组织,保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协调增长,对可能和已经出现的经济危机进行干预和协调,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所以有学者指出,“在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等方面,国际机构的国际准则认证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作为”。第三,有了共同的良好愿望,就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和对全球经济的协调。
然而,与在国家内部建立经济秩序和宏观协调机制相比,建立世界性的经济秩序与宏观协调机制要困难和复杂得多。主要难点在于:第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太大。现在世界上,一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见表1)。有些国家主要靠出卖自然资源;有些国家则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主要是加工工业,使用的是人家的技术,市场和资本不占优势,产品附加值低。
第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的环境背景。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环境背景。有些国家属于市场经济国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经济;有些国家是统制、统管经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有些国家则尚处于封建经济阶段,基本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民主法制的国家,国内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竞争机制比较一致;而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国内经济运行机制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机制有很大不同。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要求国际性的经济干预方面会有很大差异。
第三,对全球范围的国际干预各怀不同的目的动机。虽然全球各国都有对世界经济进行国际干预的要求,但肯定出自不同的目的动机。发达国家可能更多地强调市场竞争的规则,在国际市场经济中保持优势,希望在全球性的宏观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发达国家的让步和贡献,包括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干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甚至抱怨发达国家的剥削等。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利益矛盾和分歧大于利益一致,在要求国际干预问题上很难形成一致的行动规则。
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形成世界范围的宏观经济协调?有这样关键的几点必须考虑:
(1)发达国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差异,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相对而言走在历史发展的前面,社会经济文明进步的程度要高些,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落后。这是基本判断。在这个前提下面,发达国家必须更多地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能只顾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或利用自己已经形成的优势,脱离平等竞争的原则,从发展中国家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相反,发达国家要有世界发展的眼光,真正将世界看作是一个地球村,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着想,为全球经济的稳定着想,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着想,为发展中国家、为全球范围的宏观调控承担责任和义务,作出贡献。但是从实践来看,答案往往令人遗憾,发达国家过多地坚守已经形成的垄断优势,不放弃垄断带来的巨大利益,对改革也是实用主义的态度。蒙代尔曾经说过:“贯穿货币发展史的一个主题就是处于金融权力顶峰的国家总是拒绝国际货币改革,因为这会降低它自身的垄断力量”。
(2)发展中国家必须建立起与全球经济接轨和融入国际经济的制度体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性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因为自身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国内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没有形成既有利益激励、又有行为约束的竞争机制。这样一种体制,当
然很难融入全球市场竞争,很难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或者即使表面上接轨了,但实质上差距很大,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制度性的创新和改革,在国内首先形成平等竞争的经济机制,并且在国内的宏观调控方面,建立起有法制约束和有民主自由的监管机制,以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与国际经济接轨竞争。有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自身处于落后的地位,却借口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作者觉得需要全面客观分析,如果发达国家采取军事手段、政治强制,或者不履行协议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财富,这是明火执仗的掠夺或剥削。但是如果并非如此,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获得的利益多些,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利益少些,这就不能叫剥削。否则,将剥削泛化,以平均主义的观点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谁得的多了就是剥削,得的少了就是受到了剥削,这是一种不思进取、僵化落后的意识。
(3)制定对世界各国有所约束的世界性的制度规则。全球范围的经济协调,可以看作是对国家之间平等竞争、互利性的利益关系的保护,但较多体现出来的是约束,是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一是事先要制定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国际贸易、资本流动、金融运营等,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正常运行;二是制定发达国家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惠,对处理全球性危机的责任和义务等;三是制定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国内的经济自由和进步,进入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规则等;四是防范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规则,危机到来时应急应变的规则等;五是建立起有监督约束和有力有效的协调全球经济运行的组织机构,保证国际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总之,通过制定和遵守规则来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满足人类的需求和促进人类的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我的基本结论是:为什么人们在现实经济中忙忙碌碌,但是不知道忙碌的真正结果与自己的期望有多大距离?经济学家们则为眼前的经济变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整天盯着市场与货币的变化,却全然忘记了经济的一些本原的东西,且不知变化的背后原因,结果在变化面前茫然无知,几乎手足无措。在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面前,人们如何不为现象尤其是假象所诱惑而迷茫?我想应该明确:我们在为追求什么而努力,如果是货币,那么货币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和科学,盲目地满足需求,这个需求对我们自身是否会造成损害?我们在满足合理和科学需求方面,究竟有多大的供给能力,供给能力的生产对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在保持发展活力、配置资源方面有较多的优越性,但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乃至发生危机,因此,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政府存在的现实性主要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上的政府,如何能在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在解决市场失灵的时候防止计划失灵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果缺少宏观方面的协调,则会出现世界范围的经济紊乱和危机,如何在各国基础上,产生超越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来协调各国利益、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减少经济剧烈波动、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这些,都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难题。